看過好幾篇寫窮人思維的文章,大都有“站著說話腰不疼”的嫌疑。用富人思維來看窮人,顯然是不客觀的,至少我以為,若要懂得“窮人思維”,先要懂得“窮人的困境”。

    窮人的困境在哪裏?不在於三餐一宿,也不在於買不買得起華服、珠寶,而是喪失了“話語權”和“選擇權”。

    前者非常好理解,以我本人為例:其實我真的不喜歡車,也不喜歡開車,我最喜歡的時光之一,就是坐在地鐵或公交上胡思亂想——這種喜悅的心情,遠遠超過自己開車時刻要注意前麵路況的緊張心情。

    但是,我從來不跟人說“我不喜歡名車,我也不會開車”,為什麽?因為許多人可能嘴上回應“是吧”,心裏卻默默嘀咕:“你買不起就直說,幹嗎還端著架子,講麵子呢?”這種情況不在少數。

    曾經在天涯看過一個帖子,樓主說自己年薪百萬,但是最愛在家做家務,擦窗戶、地板,既能搞衛生又鍛煉身體。不少網友的留言卻是這樣的:“喲,樓主,你吹什麽牛呢?年薪百萬的人不知道請保姆,還自己搞衛生,是要笑死人嗎?”

    還有,某經濟狀況不好的樓主說,他出去吃飯,剩菜都懶得打包。其實,這完全可能是他本人嫌麻煩的性格導致的,結果下麵回帖的人都是這樣寫的:“窮人就愛講麵子,人家有錢的都不這麽‘作’,活該你窮!”

    對於窮人來說,悲慘的是,大眾會完全跳過你本人這個“個體”,而對你所屬的整個階層定位,哪怕有些東西你千真萬確不喜歡,但人們都會給你貼上一個“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標簽。

    在這種情境下,窮人隻有三條路選擇:一條是強烈、過激卻缺乏底氣的敏感抗爭,跟富人勢不兩立,惡意揣測富人的生活遭遇,就像富人公司破產跟自己中了彩票一樣高興;一條是自暴自棄,類似的表現如自嘲、自甘墮落,不求上進;還有一條是選擇沉默,放棄“話語權”。

    至於“選擇權”,我想起童年時看過的一幅漫畫,一個老漁夫和一位千萬富翁一起在海邊曬太陽,老漁夫對富翁感歎:“你瞧瞧,你這麽有錢,跟我又有什麽分別呢?還不是一樣在這兒曬太陽?”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