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還是個孩子呢!他知道什麽,除了畫以外,別的都不能聽他的...”

    這幅畫前,討論的聲音最多,殊不知,已經有人默默地繼續往前,去欣賞漫畫班的下一個作品了。

    顧秋白是懂得欲揚先抑的,白澤的作品在她看來仍然比不上秦羽的武俠水墨。接下來才是真正的重頭戲。

    秦羽是整個班裏天賦最好的,他能敏感的看出色彩之間的細微差別,能把腦中的畫麵充分還原,一眼就能看出畫麵中哪些地方的結構不對。這些都得益於他從前想畫壁畫,自幼便跟著廟裏的師傅一邊看一邊學習。

    最重要的是,他不拘泥於形式,正是因為不像其他人一樣,被名畫熏陶著長大,他才有了獨屬於自己的一套風格。

    秦羽的畫名為《俠》,第一幅是驚恐的老弱婦孺們,畫麵以暗色調為主,沒有過多的色彩。地上躺著的人,身下不是剛流出來的鮮紅血液,而是已經凝固的暗紅色,旁邊是瑟瑟發抖的平民百姓,匈奴人的馬高高抬起前腳,這個劊子手舉著刀,刀鋒閃著寒芒,就要砍下。而靠刀最近的人,麵上已經失去了求生的意誌,隻剩平靜的絕望和流下的眼淚。

    和白澤的麵麵俱到不同,秦羽所畫的這些受害者,有不少是沒有畫出上半張臉的。舉刀的匈奴人麵目猙獰,傲慢輕視,但這些百姓卻是如同草芥一般,沒有麵部完整的描繪,隻有眼淚流過下半張臉的麻木,痛苦,或是大張著嘴,想要求饒。

    這也是因為秦羽深受幼時的影響,他的畫有一種莊重之感,沒有臉的受害人,代表他們在匈奴眼裏的微不足道,而且成功的把視覺重心轉到了占據畫麵更重的匈奴人的殘忍上。

    《俠》是由三張畫組成的連續故事,第二張是戴笠帽的大俠的麵部特寫,隻露出了一隻眼睛,眼裏卻好似燃燒著熊熊的火焰,一邊被劍擋住。第三張是匈奴人被砍落下馬,大俠的揮劍定格,以及終於露出完整麵部的平民們。

    如果說白澤的畫是平均水平之上,那秦羽的畫就真正給了觀眾不小的震撼了。

    一方麵融合了寫意和寫實,另一方麵情感表達直白,撲麵而來。殘忍的匈奴人,刀下救人的大俠,就像每個少年幼時都幻想過的那樣,被完整的呈現在了自己的眼前。

    最先看到這幅畫的是之前扮男裝混入其中的那名女子。

    她之前一直混在人群當中,隻有現在才上前來,靠近作品細細欣賞。

    “漫畫班的夫子還真是有趣...都是同窗,風格卻如此迥異。”

    女子剛感慨完,觀眾們就慢慢的往這邊聚了過來。她不著痕跡的退後,離人群遠了一些。

    果不其然,秦羽的《俠》,討論度比起白澤的畫更甚。國子監等人剛剛還隻是小有改觀,如今卻是真的挑不出錯來了。

    “這種連續的形式...難道就是所謂的漫畫?”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