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佛經漫畫的加成,春在堂成功躋進了京城一線書肆的行列。

    加上春在堂還有自習室,很多備考的學子在春在堂開門之前就會趕來占位,對於家境不好,讀書環境差的書生來說,更算是義舉了,有不少文人墨客以詩讚頌春在堂。

    因為《長安日報》這個王牌暫時無法上線,春在堂又重刊了不少經典書目, 詩書禮易,紙張厚實,排版清晰,最重要的是性價比高,這都是為了讓春在堂以“優質”的定位占據市場。

    並且對外繼續接收詩文投稿,印詩集等等,總之關於書肆的大小事務,沒有人比宋卿卿更了解了。春在堂的一切都在穩步進行中。

    《萬裏行舟》的周邊也在籌備當中,請了戴逵做總設計師,雕刻成品則是另外找了工坊,以滿足訂單需求。整體直接做成了盲盒樣式,目前出場人物還不多,整個係列還是以岑遠舟為主,顧秋白打算之後人物豐滿起來了,再繼續做新的盲盒係列。

    為了讓第一次的周邊能物超所值,顧秋白和戴逵也碰了很多次,最終才確定成稿。根據戴逵的建議用的是上好的木料,香氣縈繞,清新淩冽,且不易發黴腐爛,存放時間長。

    可以說,整個盲盒係列都是重工,拿在手裏分量十足。

    其他的周邊就暫時不急著趕製,畢竟《萬裏行舟》的內容也才進行到三分之一處,還有的是機會。

    顧秋白總算過上了一段比較規律的生活,春在堂的事務基本交給宋卿卿,她自己每天畫完漫畫,還有空去外麵溜達,感受長安的夏日。等到和齊老約定的時間,再去找齊老上課。

    沒有比這更舒適的生活節奏了。

    時間轉眼就來到八月,學堂的事情基本籌備完成,紀沛然把所有即將上任的夫子叫過來開會。

    這次入學考試,招收學生的年齡不限,但整體平均年齡還是二十多,年紀再大些的,基本都水準平平,畫風死板,這也是苦於曾經沒有人教授的緣故。年紀大些又畫的好的,基本都小有名氣,不會再來湊這個熱鬧,所以整體看下來,還是有潛力的年輕人居多。

    其中長安本地人士依舊占了大部分,但好在外地求學的也不少,比例大致是六四開。

    另外像齊嘯墨這種半大孩子也不少,大部分是走關係進來的,偌大的長安,多的是就算紀沛然是校長,也不能拒絕的關係。

    對未成年人,紀沛然基本上是把他們分成單獨的幾個班,通過基礎的考核後,才能進入其他專業學習。

    關於老師,宮廷畫院的李翰林,張翰林,水墨畫院的劉、於兩位翰林,雕塑院的戴逵...總之專業分布基本就按照畫院的類別來,另外每個畫院出兩到三個講師。

    講師除了畫院的俸祿以外,還可以多拿一份學堂的俸祿。所以大部分畫師還是比較願意的。

    紀沛然一件一件,條理清晰的介紹完了所有的學製,就說起選課一事:“...本次入選的畫學生大多是有過經驗,有一定水準的,所以入學後,便要開始選課了,關於選課製度,各位有何高見?”

    李翰林率先發話了,他對於紀沛然所謂的選課製度很是不屑:“向來是老師挑學生,何時還有學生挑老師之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