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步來到二樓,

    剛一落座,嘈雜的腳步聲與滿含喜悅的攀談聲從門口傳來。

    抬眼望去有孤身一人的衣衫襤褸的窮人,也有將自己打扮的還算體麵的普通家庭,最引人注目的還是身著戎裝受邀前來的退役軍人。

    幾分鍾過去,

    聲音隨著燈光的消散歸於沉默,保羅拿起紙筆,進入到了電影中的世界。

    隨著鏡頭的緩緩移動,

    一行小字在幕布上逐漸放大,

    黑白與彩色兩種截然不同的畫麵在眼前來回更替,最後像是和眾人開了一個小玩笑般,定格在了黑色畫麵。

    熟悉的卓別林形象也跟隨彩色畫麵的消散,出現在鏡頭中,無聲的張嘴言語像是宣告了這並不是一部順應時代的有聲片。

    保羅剛準備將提筆記錄下這一點,

    渾厚的人聲讓他剛落下的筆尖頓了頓,抬起頭,一個衣著光鮮的角色在熒幕上說出了第一句台詞。

    在場的所有人都被突如其來的台詞吸引了興趣,

    在他們內心原本已經認定這是場不那麽順應潮流的默片,但突然起來的聲音像是在告訴他們卓別林這位專注於無聲電影的天才在這一刻妥協了。

    可隨著劇情的推進,

    一個又一個詼諧幽默的情節,暗諷社會的橋段在幕布上輪番上映,

    孩童們被情節逗的哈哈大笑,而除開孩子們,其他人的笑臉上恍若多了另一種深意,快樂和思考在影院中同時出現。

    有些人在演員身上發現了另一種身影

    ——他們的身影

    這時人們才發現,有台詞的從始至終都隻有那些衣著光鮮的上流人士,工人、卡車司機、亦或者是主角工人查理從始至終都隻能用表演讓人們理解他的意思。

    刻意的對比仿佛在告訴人們,

    話語權不屬於他們,隻屬於那些所謂的精英,而他們就是影片中為生存奔忙沉默的大多數。

    長達一個半小時的時間過去,

    主角查理和他拚命追尋的愛情隨著,畫麵緩緩變淡,到最後也沒能留下屬於自己的聲音。

    電影卻並未就此結束,

    有些突兀的罷工場景出現的幕布上,那些摩登時代的主角,現實生活中的大多數終於有了屬於他們的聲音。

    齊整的呐喊聲與高舉的標語在好似在宣告他們贏得話語權的最好方法。

    孩童從未停止的歡笑也在這一刻悄然結束,影院內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沉默,不知過了多久,零星的掌聲逐漸響起。

    最後整個影院都在為這部前所未有的傑作,鼓掌歡慶。

    保羅放下紙筆,

    內心被無窮的震撼感給替代,

    不同於羅馬假日帶來的視覺與聽覺的雙重震撼,摩登時代無論是在劇情上、表演上、亦或者是表達的思想上,都可以用完美二字來形容。

    對於想看喜劇的人來說,除了最後的鏡頭略顯突兀外,這無疑是部品質極高,詼諧幽默的喜劇。

    但對於想鑽研故事內涵的人來說,

    摩登時代是無可匹敵的完美,最後的鏡頭更是點睛之筆,賦予了這部電影新的靈魂。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