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reference_book_ids":[7208392286533585959]}],"2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01,"start_container_index":2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95},"quote_content":"《青銅時代》reference_book_ids":[6933974701010062344]}]},"author_speak":"code":0,"press_status":1,"content":"  有關易經的信

    郭沫若

    李鏡池同誌:

    大著《周易類釋》原稿接到,已經讀了一遍。《科學思維·科學知識》一節,寫得好。你在《易經》範圍內,可以說把辯證法的萌芽寫活了。但有一個時代性的問題,始終在我腦子裏回旋著。您認為《周易》編著於西周末年,在我看來,似乎為時過早。在中國思想發展史上,有好些地方很難說通。

    八卦究竟作於何時,尚難斷定。天地對立的觀念,在我國發生得很遲。殷周時代的天是上帝的別名,是至高無上的,並不與地為對。周金文中無八卦痕跡,至於沒有地字。甚至乾坤等字樣,在比較可信的古書中也出現得很晚。

    《周易》中談到夫婦關係,已有婦人從一而終之義。如恒卦上六“恒其德貞,婦人吉,夫子凶”。《象傳》說為“婦人貞吉,從一而終也”。看來並不牽強。但是,在春秋年間的貴族婦人猶然以“人盡夫也”教訓其女。

    商賈,在古代是由奴隸兼管的。成為唯利是圖的真正的商人集團是在春秋年間。《周易》中屢見資斧字樣,資斧是貨幣。斧就是齊國與燕國的刀幣。刀幣的產生,當在戰國初年,或者春秋末年。

    《益》卦爻辭中很明顯地用到春秋時晉國的故事。六三“中行告公,用圭”。六四“中行告公,從,利用為依遷國”。中行顯然是人名,三與四都不在上下卦的中位,不能解為中道或半途。《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晉侯作三行以禦狄,荀林父將中行,屠擊將右行,先蔑將左行”。荀林父因而有中行桓子之號,其後遂有中行氏。漢文帝時投降了匈奴的中行說也就是荀林父的後人了(《新序》把趙氏的先人“中(仲)衍”誤為“中行衍”,不足據)。

    “為依遷國”當是《左傳》僖公三十一年“狄圍衛,衛遷於帝丘”的故事。《呂覽·慎大》“親郼如夏”,高注:“郼讀如衣,今袞州人謂殷氏皆曰衣。言桀民親殷如夏氏也。”《呂覽》的郼,自然是殷商的殷,但這個字也應該就是衛國的衛。衛字從行韋聲,與郼字從邑韋聲,聲正相同,而衛之地域也正是殷之舊地。如郼可讀為衣,則衛亦可讀為依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