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世傑入見祥興帝,適值陸秀夫在那裏進講《大學章句》。世傑等他講完,然後對秀夫說道:“刻下戰艦齊備,堪與一戰。但是連年失敗,人心畏怯。新近文丞相兵敗被俘,存亡未卜。仆意欲奉兩宮禦駕親征,或者可以鼓舞士氣,振刷軍心。不知丞相以為如何?”秀夫道:“用兵是危險之事。天子萬乘至尊,豈可輕履危地?望將軍再圖良策。”世傑道:“禦駕不行,人心終不能鼓動。而且連年航海,士卒離心,如不奉皇上鎮壓住他,萬一人心解散,為之奈何?”陸秀夫乃從其言,同去奏聞楊太妃。

    到了祥興二年,正月元日,朝賀已畢。即奉兩宮,舍陸登舟,駛至海口,禦舟居中下碇。四麵數百號護衛艦,列成陣勢,卻將一千號大戰艦一字兒排列在前麵。中艫外軸以大鐵纜相連。船頭有樓棚,如城堞一般,旌旗招展,盔甲鮮明,十分威耀。其餘小戰艦留作指撥,四麵巡梭。

    張弘範率領大隊戰艦到來,遠遠望見,猶如一座城池一般,所以吃了一驚。吩咐先下了碇,再作商議。李恒道:“他屯兵海中,海水鹹不可食,一定要到厓山汲水。我們不如先奪了厓山,不消十日,他軍心自亂。那時乘勢進兵,一鼓可下了。”弘範依言,叫李恒親自督隊去襲厓山東麵。李恒領命,率領一百號戰艦,殺奔厓山東麵來。誰知張世傑雖然身在舟中,他陸上的防兵早已布置嚴密。李恒戰艦到時,岸上萬弩齊發。幾次衝突,總不能近岸,徒然被射傷了好些士卒。

    李恒不覺納悶,暗自籌劃:“若取不得厓山,無麵目去見弘範。不如抄到宋兵背後,出其不意,攻他一陣,好歹總有些斬獲。”想罷,便叫轉舵。剛剛轉過山坳,忽聽得一聲鼓響,當頭來了一隊戰船,為首大將正是宗義。駛得切近,拈弓搭箭,覷定李恒射來。李恒急閃時,已中了肩窩。宗義把令旗一揮,全隊戰船槳櫓並舉,衝將過去。李恒的船本來乘著北風,滿拽帆篷而來,到此收篷不及,被宗義兵一陣弩箭,射得眾韃子死傷枕藉。李恒忙叫轉舵逃走,已被宗義指揮兵士奪獲了二十號船。李恒狼狽逃去,宗義全勝而回。原來世傑在敵樓上,望見韃兵撥動船隻,知是去襲厓山,恐怕有失,便撥宗義去救應,果然勝了一陣。表過不提。

    卻說李恒敗了回去,與張弘範商議道:“宋家兵船俱用鐵纜相連。此時雖交正月,北風尚大,我們何不學周瑜戰赤壁故事,用火攻之法呢?”弘範又從其議。下令準備五十號舊戰船,滿載幹柴、茅草、硝磺等引火之物,扯滿風帆。另用十號大船拖帶,駛近宋兵水寨,一齊放火,拖船卻便駛回。那火船乘著順風,直撞過來。誰知世傑出海時,早就防備火攻。那戰艦外層,一律都用灰和泥塗滿,不露一點木在外麵,容易燒他不著。看見韃兵放火船來攻,便傳令放倒船桅,把來船拒住。五十號火船相離在二三丈之外,便不能近,所以一場大火,隻燒了幾百根船桅。

    張弘範看著火光衝天,煙焰蔽海,以為這一把火可以把宋兵燒的靡有孑遺了。乃至煙消火滅時,望見宋家水寨依然旌旗招展,雉堞完好,不覺一場失望,又和李恒商量。李恒道:“張世傑全力在此,必不能兼顧他處。他的錢糧,全靠廣右諸郡供應。不如元帥在此與他相持,待我由水路繞道外海,去攻下了廣州,先絕了他糧道。任憑張世傑英雄,他總不能驅餓兵交戰。”弘範依言。李恒便點了二十號戰船,將軍器旗幟全收在艙內,扮做商船模樣,徑奔廣州。陸續登了岸,守土官兵還未曾得知。及至一聲號起,一片胡笳之聲。李恒當先,帶來二千兵士,一齊拔出軍器,一擁入城,逢人便殺。淩震聽得韃兵已經進城,倉皇失措,棄了印綬,扮做平民,逃走出城。坐了一號海船,徑投張世傑去了。這裏李恒取了廣州,縱令兵士殺一個盡興。然後留下一半兵士把守,自己仍帶領戰船回厓山去,適值世傑和弘範交戰。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