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reference_book_ids":[7208392286533585959]}]},"author_speak":"code":0,"press_status":1,"content":"  看官莫笑我這一片是呆話,以為從來中外古今曆史,總沒有全國人死盡方才亡國的。不知不是這樣講,隻要全國人都有誌氣,存了個必要如此方肯亡國的心,他那國就不能亡了。縱使果然是如此亡法,將來曆史上敘起這些話來,還有多少光榮呢。看官,我並不是在這裏說呆話,也不是要說激烈話,我是惱著我們中國人沒有血性的太多,往往把自己祖國的江山甘心雙手去奉與敵人,還要帶了敵人去殺戮自己同國的人,非但絕無一點惻隱羞惡之心,而且還自以為榮耀!這種人的心肝,我實在不懂他是用甚麽材料造成的,所以我要將這些人的事跡記些出來,也是借古鑒今的意思。看官們不嫌煩瑣,容我一一敘來。

    卻說宋朝自從高宗南渡以來,偷安一隅,忘卻徽、欽北狩之辱,還覥然麵目,自信中興,誅戮忠良,信任秦檜,所以南宋終於滅亡而不可救也。高宗之後,六傳而至度宗。其時遼也亡了,金也滅了,夏也絕了,隻剩下蒙古一國氣焰方張,吞金滅夏,屢寇中華,既占盡了北方一帶,又下了四川,困了襄陽,江淮一帶,絕無寧日。

    原來,蒙古的酋長姓奇渥溫。自從宋寧宗開禧二年,他的甚麽“太祖法天啟運聖武皇帝”名叫“鐵木真”的,稱了帝號。看官,須知蒙古本是遊牧之國。鐵木真雖是稱了帝號,那時他還不知道這個“帝”字是怎麽樣寫法,所以他雖建了許多甚麽九旗呀、八旗的,在那“鄂諾河”地方即皇帝位,群臣卻還是叫他“成吉思”。這“成吉思”三個字,蒙古話就叫做“皇帝”的了。他的稱帝,雖是看著中國的樣,卻連年號也不懂得建一個。後來慢慢的有那些全無心肝的中國人投降過去,在他那邊做了官,食了俸,便以為受恩深重了,拿著“盡忠報國”四個字,不在中國施展,卻施展到要吞滅中國的蒙古國去了,所以蒙古人也慢慢的吸入了許多中國文明。到了第四傳,他的甚麽“世祖聖德神功文武皇帝”,名叫忽必烈的,才曉得建個年號。這一年,宋度宗鹹淳七年,正是蒙古忽必烈的至元八年,方才去了蒙古兩個字,改一個國號,叫做“元”。

    他何以不知名從主人之義,舍去自己“蒙古”二字,改一個“元”字呢?隻因他手下有一位光祿大夫、太保參預中書省事,姓劉名秉忠,表字仲晦的,這一位寶貨,本來是大中華國瑞州人氏,卻自從先世即投入西遼,做了西遼的大官,成了一家著名的官族。他的祖父卻又投入了金朝,去做金朝的官。到了這位寶貨才投降蒙古,又去做蒙古的官。這一天他忽地生了一個盡忠報國的心,特地上了一封章奏,說甚麽“陛下欲圖一統中原,必要行中原的政事。一切典章禮樂製度,皆當取法於中國之堯舜。中國自唐虞以來,曆代都有朝代之號。今陛下神聖文武,所向無敵,將來一定要入主中原,不如先取定一個朝號。據中國《易經》乾元之義,乾乃君象。元,首也。故取朝號當取一個元字”雲雲。忽必烈覽奏大喜,即刻降旨,定了這個元字。從此蒙古就叫做元了。

    忽必烈【夾】以後省稱元主。又特降一旨,叫劉秉忠索性定了一切製度。秉忠正要顯他的才幹學問,巴不得一聲奉了旨意,定了好些禮樂、祭祀、輿服、儀衛、官製等條例。又定了許多“開府儀同三司”“儀同三司”“金紫光祿大夫”“銀青榮祿大夫”“龍虎衛上將軍”“金吾衛上將軍”“奉國上將軍”“昭勇大將軍”等名目。元主一一準從,又降旨叫他起造宮殿。秉忠也樂得從事。於是大興土木,即在燕京起造,也不知費了多少年月,耗了多少錢財,方才一一造成。各處題了名字。改燕京做中都,後來又改為大都。宮殿落成之後,元主就喜孜孜的叫欽象大夫揀了黃道吉日,登殿受賀。到了這日,自是另有一番氣象。但是庭燎光中,禦爐香裏,百官濟濟蹌蹌好像是漢官威儀,卻還帶著好些腥膻騷臭牛奶酪酥的氣味,雕梁畫棟,螭陛龍,好像是唐宮漢闕,卻還帶著許多騎駱駝、支布幔、拔下解手刀割吃熟牛肉的神情。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