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你們音樂老師寫的?”聽完之後,梁文斌驚詫問道。

    趙詠薇點頭,“雖然旋律簡單,歌詞樸素,但朗朗上口,我記得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正是那位音樂老師教我們,學的第一首歌就是這首校歌。”

    “這位音樂老師挺有才華的。”

    歌詞完美地將東廟小學的地理位置和對學生們的期待展現得淋漓盡致。

    趙詠薇指著學校後麵的鐵路道:“以前我上學的時候,就順著這條鐵路線走,走20多分鍾,就能從家裏走到學校。”

    “鐵路直接修在村口?來來往往的人和車,不會有危險嗎?”

    “隻有在村口的馬路和鐵路交叉的路口,當有火車經過時,會有人拉起長線拿著鐵牌子擋住人和車,其餘的路段,根本沒人管。不過,好像沒聽說過有事故發生。”

    “那也是你們村長的運氣好,一旦有事故發生,在鐵路線上就不可能是小事故。”

    趙詠薇認同他的話,“以前隻想著給村子裏多賺錢,對鐵路直接從村子前麵經過,村長和其他的村委幹部還巴不得呢,他們又怎麽會反對。”

    梁文斌順著鐵路線往北望去,“現在北邊都蓋上倉庫了?”

    趙詠薇先是點了點頭,隨即又搖頭,“隻有鐵路線和疏港路中間的部分,疏港路北麵到大龍山腳下也屬於東廟村,不過大概因為那塊地方有些偏僻,地理位置不好,這幾年來幾次拆遷,都沒輪到那裏。”

    從東廟村的前村拆遷之後,七年多以來,花池又有好幾個村子得到了拆遷的機會,但一直沒有輪到東廟村的後村。

    原本距離最開始拆遷的地方僅有一步之遙,中間隻是隔了一條疏港路,住在後村的村民們萬萬沒有想到,就是這條路將他們的拆遷發家美夢給硬生生地切斷了。

    如今後村的村民們無不羨慕原先生活在前村的人。

    大家都是同一個村子的村民,憑什麽他們早早就房子拆遷搬到樓上居住,而他們還生活在農村。

    不是沒有人跑去找村長趙興國抗議。

    可是,這事兒村長也說了不算呀。

    當初港商之所以選中花池建倉儲公司,無非是看中了花池和追龍兩地的港口和廉價的土地。通過疏港路,港商們可將貨物南運至連市,北運至沈市,交通發達便利。

    疏港路直通花池港口,而沿著疏港路有數個村子,港商們的選擇不止東廟後村。

    在東廟前村拆遷完,倉儲公司建立起來之後,港商們不是沒有想過拆了東廟後村,直接把他們的公司往北建,一直建到大龍山腳下。

    可是,後村的村民們自恃自己的地理位置好,港商們想要擴大公司規模,最方便的就是直接往北建,那樣的話,自然需要他們的土地。

    於是,便獅子大開口。

    開出的拆遷價格遠遠高於當的前村的價格。

    幾番交涉下來,終於惹毛了唯利是圖的商人們。

    於是,那位商人們便決定,倉儲公司的擴建改換方向,不再往北建,而是沿著疏港路往西去。

    往西直到港口,還有數個村子,他們的選擇從來就不是非東廟北村不可。

    就這樣,東廟村的村民們如今還住在那裏,而往西望去,目之所及之處,全部都是白色的平頂倉庫。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