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時,趙詠薇換了條路。

    往常是向北穿過區中心,到東廟村以前的村口,再穿過前村的廢墟,經疏港路進入後村。

    這一次,往西走了十幾分鍾,沿著海邊再向北行,到達港口三號門,門前直通東西的便是疏港路。趙詠薇順著這條路向東走了四十多分鍾,終於看到東廟村的後村口了。

    從疏港路下來,就是一個小菜市場。前村的集市在拆遷後,有一部分人挪到後村了。以往住在後村的人家當然有菜地,但像趙詠薇他們這樣的租戶也有不少。這些人每天都得買菜吃。

    雖然房東趙建軍讓他們隨便去自家菜地,想吃什麽摘什麽,但她爸媽隻意思一下去了一兩次,後來都是從菜市場買菜。

    趙詠薇在小菜市場轉了一圈,買了芸豆、茄子、西紅柿、土豆和豬肉,打算回家讓她媽做個芸豆炒肉,茄子拌土豆和涼拌西紅柿。

    臨走前又花了十塊錢買了三斤當地蜆子(花甲),回家用熱水一焯特鮮亮,她爸就愛吃這一口。

    趙詠薇注意到,有兩家賣盒飯的,把攤子直接擺到了路邊。每當有車駛過,就會掀起厚厚一層灰塵。攤主用棉被把攤子蓋得嚴實,自己落得灰頭土臉。

    但是兩家生意著實不錯,疏港路上的車輛來來往往,很多司機尤其是大貨車司機,趕不上飯點,就隨便在路上買個盒飯或是泡桶方便麵湊合。

    趙詠薇在心裏暗自點頭。隻要有心和肯吃苦,老百姓總能找到賺錢的門路。

    她兩手拎著六個塑料袋的菜往家走去。

    一路上,不停地碰到熟人。

    很多人,她都是認識臉,卻不能跟名字對上號。沒辦法,打招呼的時候,隻能根據年齡來了。

    看上去比他爸大的,就是伯伯、大娘;比他爸歲數小的,就是叔、嬸......

    至於年紀小輩份大的,那隻能不好意思了。

    她一邊打著招呼,一邊想著這種可能性,心虛得不行。

    以前大部分時間待在學校,她從沒應對過類似場麵。

    周圍住的全是熟人,且全是長輩,就是這點不好。

    還好,大家沒把她的稱呼放在心上,都在不停跟她打聽。

    “你是趙會彬家的閨女吧,聽說今年高考,考了多少分啊?”

    “聽建軍那小子說,今天是去學校查分的,跟我們說說多少分?”

    有上了年紀,不了解情況的,問道:“趙會彬那小子就沒上過幾天學,他閨女念書能好?”

    趙詠薇忙挺起胸膛,笑眯眯地道:“謝謝關心,我考得的確一般,也就645分。”

    她話音一落,周圍的人紛紛咋舌,有那心思淺的直接驚叫出聲。

    “這麽高的分數,肯定能上頂好的大學吧?”

    “會彬和桂芳是會養孩子的,不像我家兩個兒子和兒媳,孩子讓他們養得整天就知道瘋玩兒。”

    有人直接拽住她的袖子問道:“你平時咋學習的?有什麽竅門?能不能教教我家孩子?”

    還有人露出滿嘴的大黃臉,恨不得貼上她的臉,“你高中的書和習題冊都沒用了吧,送給我吧,我孫子明年上高中正好用得上。”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