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糧票這個東西在禮儀的記憶當中應該是屬於他的太爺爺那輩的物品。這個東西是屬於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因為當時的物質並不是特別豐富。所以才會各種物資都憑票購買。

    李毅學過曆史,他知道在物資缺乏的時期,這種物資配給製度其實是最好的製度。尤其現在是末世,官方經曆過大商人的擠兌後少了一部分物資,不得不用這種辦法。

    所有的幸存者,不管是官方避難所裏麵的幸存者,還是外麵的普通幸存者,都全部統一聽從官方的指令。由官方安排各個小組的小組長去一勞動發掘物資。

    發掘出的物質全體上交官方所有,但是同樣的官方也會讓這些人提供價格更低的食物,全體在食堂吃飯,在食堂吃飯消費除了積分券就是糧票了。

    每人一天15積分券外加8兩糧票,但給官方幹活每人每天發的是30積分加上1斤糧票,官方通過這種人為的方式控製住了物資的消耗。

    至於說幸存者吃不飽沒力氣幹活怎麽辦,這個問題解決起來很簡單。一個人幹不了,那麽就多派幾個人去幹,現在官方除了人之外,其他所有的東西都缺。

    人非常的多,那麽把這些人都組織起來一起去幹,官方還能加快挖掘廢墟的速度,還能加快收集物資的速度。這樣對官方來說可以短時間內獲得更多的物資,同時還能保證人力資源的最大化利用,還保證了絕大部分幸存者的基本生存問題。

    可以說物資配給製度是官方的一個殺手鐧。一石多鳥。很快y市推行的物資配置製度, 被其他全國各地城市紛紛效仿。

    在現在這個物質極度匱乏的時期,這種製度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也很符合龍國的中央集權體製,集中力量幹大事。

    一方麵給了這些人一條活路,另一方麵還控製了社會秩序,利用了所有的人力資源,還能控製物資的消耗程度,真是天才的設想。

    事實上,情況一切都按照官方預計的那樣,因為參與挖掘找物資的人多了,所以官方收集物資的速度也大大加快。以y市為例,城區內六成多能收集的物資基本都收集了,剩下的就是周邊的縣城或者郊區了。

    y市一直在尋找極熱天災時期官方屯糧的地點,可是因為大地震導致城區很多地方的地貌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根本找不到那個囤糧點在哪。

    同時在挖掘物資時還時不時得麵對酸雨的騷擾,經過前陣子那場酸雨後,大家都認識到了酸雨的可怕之處。

    前陣子那第一場中雨規模的酸雨直接造成的了y市十幾萬人死亡,屍骨無存。同時造成的各種輕重程度不同的燒傷也有足足30萬人。

    在這個缺醫少藥的時期,受傷也是很要命的,如果是比較輕的,那也就是用水衝一衝就會好很多,要是燒傷較重的,基本就是等死。

    酸雨的威力在這一場災難中就表現的淋漓盡致,大家都對酸雨無比的恐懼,好在這幾次酸雨都隻是毛毛雨一樣的危害沒那麽大,但也讓一些人感覺皮膚灼燒感。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