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人洗好菜上來,趙氏已經帶著孩子們回去了,兩人關好木門也往住的地方走。

隻見入口右手邊的樹林裏,一排木頭房子掩映其中,前麵的幾排樹木沒有被砍掉,還是留在那邊,樹木之間有一條石子路,直通後麵的住所。

走一會,裏麵豁然開朗,一塊大的空地,雜草、碎石已經被清理幹淨,地上也被壓得很結實,很平整。

右手邊用木頭做的一排椅子,有點奇怪,椅子是連在一起的,這還是湯圓的一句“椅子連在一起,大家坐在一起才好”,眾人覺得不錯啊,幾人都不是笨的,一琢磨就知道其中的關卡了,做出來效果還是很滿意的,幾個老人沒事出來坐坐,然後沒人帶著被子,幾個小姑娘做的靠墊,還真像那麽回事。椅子的後麵留了幾棵大樹,幾棵樹木之間拉著繩子,晾著衣服、被子,隨風飄揚。

空地的左手邊是一排木頭搭的棚子,棚子的頂部是用茅草和著泥漿做的,幹了之後很是結實。棚子裏麵放著一個大的石頭碾子,用來碾稻穀類。裏麵還放著鋤頭、鐮刀以及斧頭等工具,不過這些農具有的把手都是新的,過來之後新做的。

看著東西也不是很多,東西還是挺多的,因為眾人決定過來這邊,直接將家裏原來不準備帶,藏起來的東西又扒拉出來了,畢竟來這邊總比逃難好點,東西還是可以帶的。

棚子再往裏的柵欄上就是那個通往小溪邊的木門。石子路也是直接鋪到各家門前。

再往後看,就是4棟木頭房子,掩映在綠意中。考慮到各家的隱私,房子建的並不近,房子與房子之間的樹木也並未砍掉,是天然的屏障。

清楚看見每棟房子都是半懸空的,距離地麵大約六七十厘米,主要是考慮這邊還是山上,怕有蛇蟲鼠蟻,也是怕木頭房子直接建在地麵上潮濕。下麵用的一圈石條,然後配以木頭,建的地基,很是牢固。

木頭房子的下麵,挖了一條深溝,各家的做飯等生活廢水都從這邊排入下麵的小溪裏。為了不汙染生活用水,眾人將這條一直挖到了小溪的中下遊。

至於別的具有汙染性的廢水,也是各家收集,肥田肥地,這可是好東西呢。

認真看,就能發現這些木頭房子居然沒有縫隙,完全看不見裏麵。那是因為眾人在這方麵也做了考慮,也不知道在這邊需要住多久,雖然現在天氣還可以,3月不是很冷,但是萬一到夏天、冬天呢,老人小孩的,還是要注意保溫的。

眾人將茅草浸在粘土漿裏,然後拿出來曬幹,一張一張的釘在內層的外側木頭上,反正茅草和黏土這邊多,材料充足,所以眾人釘的密密的,不透風不透光,然後再外麵再安排一層木頭,就相當於有了隔溫層,效果很不錯。

所以在收拾屋頂的時候眾人也不怕麻煩,將茅草剁碎和在粘土漿裏,再配以長的茅草,一層長茅草、一層漿,再一層茅草,幹了以後很是結實,不用擔心漏雨的問題。

每棟房子的屋簷修的特別長,直接遮住了房子的四周牆壁,主要是考慮木頭不耐雨水,所以屋簷修的格外長。尤其是前麵,直接遮住了房子的四周牆壁,主要是考慮木頭不耐雨水,所以屋簷修的格外長。尤其是前麵,直接延伸出來,遮住了上去的台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