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一年到頭,就指望那幾畝田的產出過日子,家中人口少的還好,夠吃夠用的情況下,多少還能賣些餘銀。

    孩子多的人家就慘了,還沒等到新糧下來,米缸幾乎就要見底了,接下來的幾個月隻能靠摻著野菜過活。

    所以隻要一有閑暇時間,漢子們都會來鎮上做短工,或是拉人拉貨貼補家用,此刻望著路上行人的笑臉,不難看出他們心情很不錯。

    “相公,你說隻是從村中往鎮上拉人,每個人就能賺到兩文錢,這要是從鎮上去縣城是不是賺得更多啊!”

    如果不是家中有了穩定的營生,小溪覺得其實來鎮上做個腳夫也不錯。

    坐在車轅上的陳家旺聞言,笑了笑,“嗯!我猜應該是很賺錢,畢竟路程遠,每人收十文,拉五個人就有五十文。”

    都說,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這話還真沒錯,車上的王大娘聽到小夫妻倆的談話內容,眼睛突然亮了一下,隨後不知想到了什麽,瞬間黯淡了下去。

    大兒子老實本分,最適合做腳夫這行了,但想到一頭牛要差不多二十兩銀子,王大娘不禁歎了口氣。

    這麽多年家中也不過隻有七八兩存銀,遠遠不夠買一頭牛,看來這賺錢的路子是行不通了。

    “大娘,您咋還歎上氣了呢!可是有什麽心事。”小溪發現王大娘不知為何,情緒突然變得特別低落,就關心的問了一嘴。

    “哎!我在想家中的日子什麽時候才能好起來。”

    王大娘心中很是煩悶,有些話她無法與兒子兒媳說,隻能偶爾與老頭子發發牢騷,難得今日有人問起,忍不住就說了出來。

    王家日子怎麽樣,小溪也了解一些,典型的人多田少,而且還都不是上等田,每年的產量並不高,夠吃夠用之餘,還能省出來一部分賣銀子,隻能歸功於王大娘的精打細算。

    雖然她們家日子緊巴了些,但已經比那些同樣田不多的人家,好了不少,畢竟有些人家隻能勉強填飽肚子。

    “也是啊,如果隻靠種田,日子也就那樣,餓不死,也富不了。”

    想到剛嫁來竹溪村時,家中也是緊巴巴的,隻有公婆分的五兩紋銀,便再無其它,能把日子過成如今這個樣子,全靠鎮上擺攤賣兔子等。

    如果隻靠種田,不知何時才能買得起田地和驢車,所以王大娘的心情小溪深有體會。

    “家旺媳婦,你們夫妻倆聰明,幫大娘出個主意,看我家你大哥適合做點啥買賣。”

    如今村中誰提起陳家三個兒子,不豎大拇指,同樣都是莊稼漢,再看看人家小日子過得,可謂是蒸蒸日上。

    其實王大娘一直有這個想法,但王老漢卻始終持反對意見,他覺得兩家無親無故,陳家憑什麽幫忙出主意。

    但今日聊起這個話題,王大娘便沒忍住講了出來,心裏想著萬一人家願意幫忙呢!

    小夫妻倆也沒想到王大娘會突然這麽問,很是意外,隨後仔細琢磨了一下,可能是見他們家擺攤賺了銀子,才有了這個想法吧!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