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他人紅歌火,但是各火各的,有些粉絲都不知道歌手王龍和綜藝咖王龍是一個人——他的口音也是太有迷惑性,說話東北唱歌灣北,差距確實天南海北了。

    黨亮算是傳統的偶像轉歌手大成功,也具備可複製性,已經有公司在嚐試重走他的路,在探索規模化和標準化的方式。

    可黨亮的財富基本盤已經不在偶像身份上,而是轉到了實業投資,他和其他歌手不同,成名之後並沒有投資金融或者餐飲、品牌運營行業,而是投入到了輕工業,除了自用的酒廠,他還投資了幾個紡織廠,也不幹別的,就生產酒店、浴池的毛巾,雖然利潤微薄,但是架不住量大。

    然後還有一些藥廠,這個純是遇到了機會,甚至是天予不取反受其咎的那種。

    即便如此,黨亮和王龍在娛樂圈的收入,和那些影視巨星相比,也是小巫見大巫,除了個別人,一個影帝出演電影的標準價格是六千萬,敬業的人一般一年能出四到六部片子,一部大製作,三、四個衝獎(恰錢)的充滿藝術但是老百姓說不好看就會被罵的 ……爛片。

    然後就是各種代言,一般一年能收入個三到五個億,其中奢侈品反而不會太高,一來是人家是國際品牌,有矜持,再者對代言人的等級是有明確標準的,而國人完全沒有被放到最高級的待遇,未來不知道,曾經是一個都沒有過的,即使一些三線品牌利用國人的強大消費能力實現品牌升值,隨後也會立刻遵循某種規則,將國內藝人的代言等級調低。

    倒是很多國內的品牌,不惜花大價錢請一些已經被國際品牌標注等級了的藝人來代言,這部分收入是極高的,很多時候隻是錄製一條毫無內容的推廣視頻,就能拿到和國際品牌全方位代言相差仿佛的價格。

    如果單純比較職業收入,別說和那些影帝比,就是一些當紅小生,他們也隻能安慰自己是個差不多。

    而在業界還有個現象,那就是女藝人的收入普遍高過同等級的男藝人,而且隨著地位上升,這個差距會更加的大——這幾年國府大力整頓文娛,披露出來的數據令人瞠目結舌。

    從藝三、四年的小花,職業收入就能和同年誕生的影帝持平,從藝十年的影後,收入比大部分實業界的大佬都高,比自己同期的影帝能高出幾倍。

    偶像藝人,天生就具備成為當紅小生和小花的優越條件,起步就很高,因此他們在演藝上的收入,遠遠大於偶像活動的收入,都過期了,這些事當然了解的都已經很透徹,怎麽選擇根本就不用去想。

    這是正常的偶像藝人會經曆的從業過程,可李涵這是個意外,他不那麽紅是因為公司對他的經營策略和形象設計出了問題,不是他到期了——當然他也確實快到期了。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