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現在門徒眾多,而且已經是民間傳統文化的一麵旗幟,戲曲,曲藝,手藝,他那個曲藝學校幾乎囊括了所有北方傳統的非物質文化藝術——連吹糖人都可以在他那裏學到,隻要申請,他就給聯係人來教,哪怕一個人學,他也把人請來。

    所以弘揚傳武這頂帽子,放到別人身上,哪怕是趙嶽本身就幹這個的,都要被人懟著罵,可是他來做,罵聲不會消失,卻會少很多——不指著這個掙錢的啊些路人基本就不罵了,因為很可能會被說進相聲裏示眾。

    關鍵相聲裏說武林江湖的,還真有好些套,都是傳統段子,所以人家評論江湖亂象,武林風貌不但合情合理,竟然還是傳統手藝,真格的說起來,現在這些批判傳武的鍵盤俠,那都是人家的真孫子。

    由此可見武林和曲藝之間的淵源之深。

    不過即使翻新,關於武林武術的段子,也是難掩過時的窘迫,現在武林,可容不得他們胡說八道了,國得梁也在通過黨亮,了解更多的秘辛和動態,有著嚐試再創作的心思。

    黨亮是無所謂的,他說是武林中人,其實不算,因為他那個師承,半真半假,死無對證。

    事兒,人,都是有的,可是具體的什麽情況,當事人早都死了,就是送他那一箱子書的所謂師叔,現在都已經作古許久。

    那一箱子書也不是什麽正經的秘笈或者類似的東西,而是在當時比較罕見的雜誌和漫畫,還都是小孩子玩應兒,人家是拿來送給福利院的……甚至都沒說捐,隻說送了。

    那老人家確實有地位——住的可是治安官學院的大院,退休前是學院的格鬥教官,參與過編纂格鬥教材的老一輩人,外行人不知道,那些教材裏開宗明義的就說過“根據傳統武術流派摘選改良之後,形成的散手、格鬥、擒拿套路”,後來就不叫散手,叫做散打了。

    所以一說起散打和傳武哪個能打,懂行的人都笑而不語——後來為了規範推廣,上擂台的時候這東西就換了名字叫做自由搏擊。

    最早的時候,自由搏擊比賽不叫自由搏擊,而是叫做踢拳賽,而踢拳至今仍是歐洲的傳統文化娛樂項目,賽事不高端,但是不少。

    真正的散打高手,不是在治安官快速反應部隊,就是在邊防武裝治安官部隊,至於國防軍,他們用的是另一套手段。

    能參與全國性的,指導性的教材編輯,黨亮的便宜師傅江湖地位可想而知,放到古代那就相當於六扇門總教頭,黨亮雖然不吱聲兒,從來也不提,但是為什麽景哥兒師兄弟那麽多,偏就和黨亮這個小他二十歲的年輕小偶像能勾肩搭背呢——趙嶽是有麵子,可沒有那麽大。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