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是這些仇怨,一來時間太久了,隻是有些傳言出來,於大爺記得不是太清,二來他自己豁達,不拿這些事兒當回事,也煩著那些矯情的人,所以在這類事兒上沒有什麽發言權——不過他知道誰在這個事裏門兒清。

    於是乎得運社曲藝學校的教導主任,總教習郜鳳被他拉了進來。

    郜鳳這個人日常裏就很傳統,他在相聲界也不聲不響名氣不那麽大,但是在一些年歲比較大的觀眾,還有一些老派藝人眼裏,他才是得運社藝術水準最高的人。

    平日裏人很威嚴,弟子們也多怕他:他是教導主任呢,每隔一段時間他還要考校眾弟子的課業,很多人演出一忙就把基本功放下了,結果一考就發懵,總是被訓斥——其中代表人物就是章鶴立和覃宵乾。

    可是誰也沒想到,得運社裏最八卦的人竟然是他,這宿老的恩怨,上溯四代都沒有他不知道的,現代這幫人誰和誰怎麽樣,他一樣也是了如指掌,如數家珍。

    因為他是個說相聲的,曲藝門裏和戲曲門裏他也得走動,所以就連這兩個行當裏的恩怨情仇,他也是如觀掌紋——當然這就僅限於北方了,南方那邊他接觸不到,所以不熟。

    找他來主要是挑剔一下,別在片子裏帶出來什麽現實的恩怨,結果犯了忌諱,倒不是要拿這些事兒做成影片——其實章鶴立就這些故事靈感大發,寫了不少粗稿,但是這些劇本別人拍可以,他們得運社卻不能拍。

    於是最後就攢下來二百多個合格的本子,本來說好了一個接一個拍,但是鄒九梁根據這些故事,還有那些落選的故事裏也摘出一部分來,湊合到一起,做了三個話本:卿卿我我或喜或悲的愛情故事集《上元佳會》;妖狐詭怪的故事集《中元夜話》;恩怨情仇,因果循環為主的故事集《下元雜俎》。

    這三個話本裏,《上元佳會》又稱《賜福錄》,是短故事集,幾十個愛情故事各有各的主人公;《中元夜話》又稱《赦罪記》,便就是江湖書,主人公就是個浪跡風塵的遊俠,和他的朋友們遇到的諸多事件;而《下元雜俎》的主人公卻是幾個老朽,以這些退休老者的口吻講述他們年輕時遇見奇聞異事,用來佐酒。

    最後國得梁看了成書,感慨萬分,親自題名《三元勸善方》,找了好些個評書界的名家給寫了序:這在行業內是驚人的盛事了,因為多少年以來,也沒有年輕人創作全新的話本,老前輩們早已對這種事絕望了,都以為話本創作這件事已經絕了跡

    ——那些買了版權改編的不能算,不然是個人說一遍三國演義,都說自己創作了三國演義的新話本,那豈不是招人笑話。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