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提出這一點的,是國內的舞蹈家,但這純純就是外來的理論流派了,因為國人的精神內核是要體會,揣摩的,國人不提倡情緒表露,所以這些通過具體表現情緒的技巧,也都是先從國外的分析理論做起。

    比如過通過激烈的節奏震顫表現憤怒,這就很外國,因為國人的憤怒,很少有歇斯底裏,大的動作很少,一般都是目呲欲裂,心緒難平,手舞足蹈往往是這個人瘋了,悲哀的情緒遠大於憤怒。

    這種理念上的參差導致很多爭議,但是這些人都對黨亮比較看好:首先他的基本功是完全沒有問題的,其次他有創新的思想,黨亮出道以後很多舞蹈都是他自己編的,雖然有團隊的功勞,但核心是他——創新能力在任何行業都很難得。

    再次,舞蹈家也是有國籍的,國內很多民間民族舞找不到傳承人,就是那些跳現代舞,國標舞,芭蕾舞的老一輩舞蹈家,都是很心痛,而黨亮表現出來的對民族藝術的喜愛,在偶像之中分外的惹眼。

    所以黨亮在老一輩人中,口碑還是不錯的——但是這些人太老了,現在活躍的門下,那都是孫子輩兒,根本就不聽話,管不了了。

    金薇是知道黨亮的實力的,而且她也知道黨亮的性格,所以她找黨亮,目的就是希望黨亮在節目當中要求嚴格一些,再嚴格一些,更嚴格一些。

    目的自然是壓製這些新生代的偶像的市場價值,讓他們和早期的那幾批分開——實際上金薇早就清楚,年年選年年選,哪有那麽多好苗子?再說好苗子人家不去考正規院校嗎?

    退一萬步講,這節目裏麵每期也有從正規院校經過完整教育體係過來的專業選手,就像李增賢,可是……每年都是有國家賽事的,那幾個賽事並不限製參賽者身份。

    是,賽事存在時間很長久了,難免有一些弊端,可那些人比出來是要進國家隊的,各個文藝單位挑人,他不挑厲害的嗎?挑回來一個大爺擺著看?那挑人的那個家夥,不用三年官就不要當了——這麽大把柄放在那兒,誰看不見。

    所以,這節目很大一部分參賽者,都是在正規渠道上出不來的,換句話說,絕大多數都是淘下來的沙子。

    雖然難保裏麵沒有幾粒金子,可是每一次都有金子,那也絕對不可能。

    為什麽金薇當初力主男女比賽分開,各自兩年辦一屆?每年都有節目這是要考慮到的,更多的是,你得讓孩子長起來啊,兩年出一批人都很緊張了,奧運會四年呢,拿冠軍的也還都老是那幾個人。

    金薇並不想把這個節目做成買賣,她是有野心的——但是光有野心沒有用,她身板不硬,抵不過貪婪。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