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馬飛鳴對於空間闡述的帖子都是他自己想象出來的,但是這也確實給研究組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

地球的量子糾纏通訊技術是通過兩個量子之間的同步互動,來實現信息的交換。

那如果在一個點放置一組量子,在起點放置一組相對應的量子。起點的量子開始運動,終點的量子肯定會同步互動,如果兩個點之間的聯係足夠大,是否會形成一條通道。

於是,科學院在火星軌道和地球的軌道空間放置了兩組同步的量子,然後讓地球的一組量子開始繞著環形軌道高速運轉,運轉的速度慢慢的增加到了10萬公裏每秒,這已經是目前地球上戰艦的最高速度。

然後,繼續加速,十五萬,二十萬,二十五萬。

繼續加速,速度很快達到29萬,這個速度已經接近光速了,速度已經沒有辦法再增加了。

這時候,量子旋轉裝置前麵的空間,出現了水紋一樣的波動,不過很快就平息了。

然而,這對於研究小組來說,這就是重大的進步。

接著,研究小組又繼續對量子旋轉裝置進行了不斷的改進。

。。。

與此同時,曲速引擎小組的負責人李想又提出來,按照之前馬飛鳴提出來的設想,連通兩個點之間的空間通道是在暗物質當中開辟的,那麽這條通道應該既不屬於暗物質空間,也不屬於我們所處的正物質空間,我們可以先稱之為亞空間。

而在亞空間可以實現物體的超光速移動,不管這個空間是基於什麽原理。

隻要我們能在戰艦周圍營造一個亞空間,那麽我們是否就可以實現超光速飛行。

。。。

2046年8月11日,在經過了上百次的試驗後,研究小組成功的把一小塊鐵塊從地球軌道傳送到了火星軌道。

曲速引擎還沒有研究出來,卻搞出來一個類似空間蟲洞的東西。

慢慢的,傳送的物品從金屬發展到了活物。

2047年5月5日,經過大半年的反複嚐試,可以傳送的物品從一開始的小貓小狗到現在的小型載人飛船,實驗取得了巨大的進步。

但還是沒法像太陽係連通艾德倫星係的空間蟲洞一樣,可以容納大批的艦隊通過,而且是長期穩定的通道。

2047年9月9日,一艘護衛艦成功的從地球軌道傳送到了火星軌道,人造空間蟲洞接近成功了,接下去隻要測試更遠的距離,以及更大規模的艦隊傳送。

2047年11月11日,一支艦隊成功的從地球軌道傳送到了前哨基地,跨星係傳送成功了。

不過把空間傳送的技術應用到戰艦上,以此來達成超光速飛行,還是沒有成功。

雖然,理論上隻要在戰艦的前麵不斷的開辟出亞空間的通道,戰艦就能實現超光速飛行。

但是現在的問題是怎麽和前方的通道坐標點建立量子糾纏,實現同步工作。

如果不能以超越光速的速度和目標坐標建立量子糾纏,那麽即使穿越亞空間不需要時間,但是戰艦的前進速度還是不能超越光速。

就相當於一個人在往前蹦,他從一個點蹦到另一個點不需要花費時間,但是他每次尋找下一個落腳點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可能綜合下來,還不如直接走路過去來的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