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為難之際,陳餘也被再次前來求援的張魘陳澤所說的一番話而感到汗顏。

“昔日您與張君結成生死之交,現在張君危在旦夕而,你擁兵數萬卻不來相救,哪有同生共死的交情?如果你堅守諾言,為什麽不和秦軍決死戰,況且還有打勝秦軍的希望。”這話其實是張魘陳澤代張耳言的。

陳餘能顧及生死情分,但也有難處“我覺得進兵最終也救不了張君,隻會白白地全軍覆沒。況且我不去一同赴死,還能為張君向秦國報仇。如今一定要去一同赴死,就像把肉送給饑餓的猛虎,有什麽用?”

“今戰事已迫在眉睫,正需要以共同赴死來確立信義,哪裏還顧得上以後的事呢?”

陳餘還不想赴死,但張魘陳澤說的又是大義之言,陳餘無奈調給了張黶陳澤五千兵馬,算是盡了情義。

可區區五千兵馬夠幹什麽用的?張黶陳澤對此很不滿意,大罵了陳餘一頓。

不過罵歸罵,張黶陳澤罵完後還是領著五千兵馬向蒲陽回援了。

區區五千兵馬,不僅張黶陳澤不滿意,連嬴宏都不滿意,這麽點兒人夠誰吃的?

陳餘也是有苦難言,想必張耳這次是死定的了,自己多留兵馬也好以後為張耳報仇啊。

如此情義,別人或許不懂,但嬴宏是懂得的。

所以在吞掉張黶陳澤及其五千兵馬後,嬴宏在攻城的同時也給張耳留了條活路。

而張耳也不負嬴宏重望,破城之時帶領千餘殘兵順利逃了出去。

逃回平陽後,張耳找到陳餘並質問其罪“我與你是刎頸之交,而蒲陽被圍之時你為何背信棄義,見死不救?”

陳餘又是苦苦辯解。

但張耳不聽這些,沒救就是沒救,說這些馬後屁有什麽用“我且問你,我那張魘陳澤二將去哪了?”

陳餘一愣“我調給他們兵馬,讓他們去援救蒲陽了呀。”

“你休要騙我,你是不是將其二將殺了?”之前每一次出去求援的人張耳都見其回來了,唯獨沒見到張魘陳澤回來,而此時張耳對陳餘又持偏見,所以就以為是陳餘將張魘陳澤殺了。

其實這和陳餘沒什麽關係,張耳被圍蒲陽之時能見到誰不能見到誰都是由嬴宏一手操控著的。

但陳餘張耳不知道這些呀,尤其是陳餘,他都快委屈死了,自己白白給了張魘陳澤五千兵馬,沒想到還被張耳落得個背信棄義和殺害將領的罵名。

對此陳餘是百口莫辯。

而張耳也是不依不饒。

陳餘見怎麽解釋也沒用,心裏也是惱火“沒想到你對我有如此怨恨,既然這樣,我寧可歸野,你自己來做大事吧。”

說著陳餘就把將印解下來放到桌子上,然後出去了,陳餘本意是想以此讓張耳冷靜一下,仔細想想,再挽留自己一下,這事就算是過去了。

張耳確實被陳餘這一番表現搞懵了。

但還沒來得及讓張耳細想,就有部下對張耳進言“張君,古人曾言,天與不取反受其咎,您和陳餘既然已經走到這一步了,難道還能有緩和嗎?您還不趕快收下將印再收編其軍隊,難道還要留禍於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