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60年代海岸隔離,堅壁清野的年代,想要跨過大洋彼岸弄到全球發行,摩登的大片難度可想而知,這也就導致雖然每年許大茂都會列行公事的到沿海地區,進行采購內參片,但絕大多數情況都是兩手空空的回來。

    偶爾運氣好了,能從特殊渠道裏淘到一些黑白墨片,例如城市之光,淘金記,摩登時代等,至於海外享譽已久的文藝大片兒,許大茂這個層次撓破腦袋也搞不到膠卷。

    這也就導致了許大茂放的電影,翻來覆去就那幾卷電影膠帶,肉吃多了也會肥膩的,更別提示電影這種藝術了,哪有翻來覆去嚼剩飯的。

    對於平常很少看電影的公社農民兄弟們來說還算新鮮,可是對於軋鋼廠的眾多幹部們早就形成審美疲勞了。

    所以但凡是有消息和來路能弄到內參片,許大茂都會嚐試著冒著風險試上一試,反正采購電影膠卷的錢又不需要自己承擔,全部都是走台賬,軋鋼廠宣傳科每年的預算富裕著呢。

    所以許大茂在軋鋼廠宣傳科摸爬滾打這麽多年,早就對於內參片的采買以及到各公社放電影和書記生產隊長打好關係都已經摸索的爐火純青了。

    不到萬不得已的情況下,宣傳科科長除非是腦子不正常,才會選擇將自己這個經驗豐富的放映員給撤銷掉,這種不理智的行為,許大茂自忖軋鋼廠眾多領導是不會做這種自毀長城的行為。

    畢竟放映員這份工作看起來輕鬆愜意,每天隻需要在宣傳科看報喝茶,但實質上來講沒點兒人脈和經驗,還真玩不來。

    不說別的,你讓一個愣頭青來到周邊各個公社放電影,這人生地不熟的愣頭青,能不能找對地方都是個問題,絕大可能都是迷糊在山坳裏,即使是能忍受得住舟車勞頓的顛簸,曆盡千辛萬苦和挫折,到達了京城周邊的各個公社。

    能不能跟農民兄弟們打成一片還兩說呢,甭看許大茂在四合院裏不怎麽受待見,但實則上察言觀色的能力堪稱一絕,不僅能言善辯,還挺會來事兒,不說別的,各個公社的書記現在基本上隻認許大茂這個放映員。

    要是說貿然把許大茂給換下去,軋鋼廠宣傳科可不止傷筋動骨這麽簡單,少說要許久時間才能緩過勁兒來,可是其他廠裏的宣傳科怎麽可能會給軋鋼廠這個機會。

    要知道整個京城可不止軋鋼廠有宣傳科派遣放映機放電影,棉花廠,食品廠,罐頭廠,哪怕是肉聯廠都有特定的放映員,而每個放映員到秋收農忙或者是節慶日的時候到周邊公社放電影,實則上是有補貼和鼓勵。

    你軋鋼廠拿不下這幾個公社,等到年度任務總結考勤的時候,肯定要低於其他幾個有放映員的廠,這樣的話不僅宣傳科沒顏麵不說,說不定還要受處分。

    因此許大茂才高枕無憂,壓根不怕自己這個放映員的飯碗沒了。

    不過這個前提條件是,楊廠長沒有下定決心的要處置許大茂,萬一說楊廠長力排眾議,不惜一切代價也要撤銷掉許大茂這個放映員的崗位,那即使有周邊幾個公社的書記在旁邊求情,估計也無濟於事。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