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領土的執著方麵,李象絕對是李世民的親孫子,李世民對於領土也有著自己的執著,如果要是別國的土地,李世民可能還不會那麽上心,但如果要是有人占領了自己的土地,那麽必須得想方設法的奪回來才行。

    雖然當時可能沒那個實力,但是積蓄一段時間之後,李世民會馬上開展戰爭,突厥就是因為這樣才亡國的,雖然開展對突厥的戰爭的時候,大唐的綜合國力還不是那麽強悍,但李世民感覺渭水之盟就是一個恥辱,所以必須得讓突厥滅國才能夠洗刷自己的恥辱。

    現如今大唐帝國無比強大,從上到下都透露著一股強悍,如果要是當年的領土還沒有奪回來,不管是在誰的麵前都沒法說得過去,你在長安城吹噓你的強大,可是安南國還占領著你的土地,這該怎麽說呢?

    因為是貞觀元年的奏折,所以查找起來比較困難,足足用了半個時辰的時間,這才是把奏折給找出來,有些字跡已經模糊不清了,不過還是能夠看得很清楚,安南國軍隊北上,我方軍隊不敵,激戰月餘,死傷慘重……

    看到上麵的字跡的時候,李世民忽然想起了當年這件事情,當時李世民也是年輕氣盛,對於安南國這樣的一個小國,根本就沒有看得上,可惜當時大唐最為威脅的是北方的突厥,這件事情就這樣放下來了,沒想到一直擱置到現在。

    “南詔的事情誰也不能多說,必須得打。”

    當時李世民還在奏折上做了個記號,就是想著等自己強悍的時候打回去,可惜的是一直有事兒忙到現在,不是北方的威脅就是國內的災害,所以一直也沒有積蓄起力量,後來又多了一個高句麗,更加把南方的事情給忘幹淨了。

    李世民都把貞觀元年的奏章給拿出來了,如果要是在場的這些人還要阻攔的話,那恐怕就有點說不過去了,更何況我們現在要做的不是侵略別國的土地,而是拿回曾經我們的土地,這等於是光複國土,這性質是完全不一樣的,剛才的時候沒有一個正經的理由,現在可是有正經理由的。

    而且如果你要是反對的話,那你是安的什麽心呢?讓皇上沒有拿回以前丟掉的國土,這豈不是代表著皇上就是一個失土之君嗎?史書上該如何記載這件事情呢?讓皇上等待千百年的罵名嗎?

    事情就這麽僵在了這裏,李世民的話說完之後,武將們因為缺少對南方的了解,所以也不知道該如何開展這場戰爭,房玄齡和長孫無忌是不支持的,人家站在旁邊已經是夠意思了。

    “兩位大人請放心,你們今天所說的每一句話,本王都是記在心裏的,肯定會解決了大部分的事情我們才會對南詔動兵,現在僅僅是一個方案呢,並不是說馬上就會成為現實,這一次前往南詔國,最主要的就是調查對方的情況以及進軍的路線。”

    李象的話算是緩和了這裏的氣氛,長孫無忌和房玄齡都點了點頭,李象的年紀雖然不大,但是這些年的老練卻是所有的人都看在眼裏的,隻要是李象能夠把這件事情當成個正經事情,那麽剛才所提的那些事兒或許都能解決,更何況就如同李象所說的一樣,現在說打仗還比較早,我們連這一地區的情況都不了解,怎麽能夠說打仗就打仗呢?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