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推開了所有的障礙,於2001年順利地加入WTO。

    那一刻,端的是非同小可。因為中國的加入,使得美國人自從19世紀後半期就在倡導的“美式全球化”正式建成(記得中學曆史書上講過的、美國人於1899年提出的“門戶開放政策”嗎)。而且,全球化的最後一班車就此開走,以後上車的,再也不可能改變局勢——以後沒有了。沒錯,沒有搭上末班車的俄羅斯(2011年底,俄羅斯才正式加入WTO)“杯具”了,已經搭上車卻未能在實業領域競爭過中國,於是隻能做些軟件外包業務的印度也“杯具”了。

    前文說到,1990—2000年,美國進入了長達十年的經濟繁榮時期。

    這個成績,是克林頓在任的時間內取得的,其背景,是克林頓政府執行了“美國國家信息高速公路計劃”。這個計劃雖然是由克林頓的前任總統老布什於1992年2月在發表國情谘文時提出的,然而,此時距他下台已經時日無多。1993年9月,克林頓當政後數月,美國政府宣布了“國家信息基礎結構的行動計劃”。

    於是,在國家的強力推動下,包括美國風險投資在內的大筆投資資金,加上在世界四處遊蕩的遊資(記得此時日本流出的巨額日元資本嗎?記得科索沃戰爭後,歐洲資金外逃,引發歐元暴跌嗎?),都湧入所謂“知識經濟”的投資領域。

    20世紀90年代初,日本泡沫經濟破滅;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機;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1998年,俄羅斯金融風暴;1999年,巴西金融危機;1999年,科索沃戰爭爆發……期間,小的金融動蕩、地區衝突不計其數。這些戰爭、動蕩和危機,使得巨量的資金紛紛逃離亞洲、拉美、歐洲,還剩什麽地方?

    沒錯,最後剩下的,隻有一個避難“聖地”,或者說我們前麵說到的“光明”之地——美國。

    一個外國投資者,毫無利他的動機,把美國人民的網絡事業當作他自己的事業,這是什麽精神?這是經濟全球化、資本自由流動的精神;這是資本主義的精神;每一個投資者不用號召,生來就具有這種精神——lowrisk and high return(低風險、高回報)。

    大量本國和外國的資金流回、流向美國,從而為美國經濟的發展,尤其是股市的火爆提供了充裕的資金基礎。

    據統計,在1998年《幸福》雜誌公布的1000家大企業中,設立風險投資項目的企業由兩年前的不足1%上升到20%以上;1999年全美國超過70%的風險投資湧入互聯網領域,其總額達到300億美元以上。據此,我們看到,來自美國國內的資金對互聯網領域發展的投資巨大,而來自海外的投資,也蜂擁而入美國互聯網領域。2000年,外資總共持有9080億美元的美國公司債券。統計顯示,每年美國的外商直接投資(FDI)達2000多億美元,毫無疑問,這些資金投入的大熱門領域,就是當日的明星領域——互聯網。與此同時,美國各類電話公司、媒體公司、計算機公司、軟件公司、衛星製造公司、互聯網服務商都在積極投資建設互聯網,使信息技術方麵的投資在GDP中的比重不斷提高,企業在信息技術設備的投資份額提升到了45%以上,這使美國資本類支出在20世紀90年代後半期年均增長11%。a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