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無比幸福而又一去不複返的童年!我怎能不愛它,怎能不陶醉在對它的回憶中?這些回憶使我精神振奮、心情舒暢,是我心靈快樂的源泉!

    這是托爾斯泰的自傳《童年》中的一段話,他成年後一直懷戀那段“光輝的、天真的、快樂的、詩意的”孩童時期。他告訴我們,孩童時期的印象,保存在人的記憶裏,在靈魂深處生了根,好像種子撒在沃土中一樣,過了很多年,它們還會發出它們光輝的、綠色的嫩芽。

    托爾斯泰的媽媽瑪麗亞·尼古拉耶芙娜是在1830年生下女兒瑪麗亞後去世的。那時候,小列夫隻有一歲多。他不記得他的母親,連模樣也想不起來,但他母親卻給自己家裏人、親友和奴仆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他們經常向孩子們講述他母親的種種往事。這位母親婚後共生了5個孩子,為了撫養、教育他們,她耗盡了心血,為他們日夜操勞,直至獻出一切。瑪麗亞·尼古拉耶芙娜常常帶著孩子們在花園中的林蔭路上散步,帶他們到莊園外沃隆卡河上的磨坊去玩耍。孩子們常常坐在大樹下圍繞著媽媽,聽她講故事。母親希望自己的孩子們都成為真誠、謙遜和勇敢的人。瑪麗亞·尼古拉耶芙娜在彌留之際感到難過的是自己的子女還都沒有長大成人,尤其她最疼愛的小兒子列夫才隻有一歲半,更讓她覺得割舍不下。當時,家裏人都圍在她的床邊。她用目光在周圍尋找,唯獨不見小兒子列夫,於是她看著丈夫,意思是說,列夫在哪裏呢?保姆把列夫抱進屋裏,小列夫此時還不知道事情的嚴重性,他揮舞著小手開心地笑著,但是當他看到媽媽蒼白的麵孔時,好像預感到可怕的命運已降臨在自己頭上,他“哇”的一聲大哭起來。母親眼裏含著淚水,伸出顫抖的手在列夫的麵前畫了個十字。願上帝保佑孩子,保佑他平安、健康快樂地成長……

    在幼小天真的列夫·托爾斯泰的記憶裏,關於母親的一切都是美麗的。她有一種托爾斯泰十分佩服的個性——就是決不譴責別人。這種個性隻有列夫的大哥尼古拉具有。另外,托爾斯泰從親人的回憶中得知母親的另一個特點就是:不關心別人對他們的意見,謙遜得甚至使他們企圖隱藏他們在智力、教育與道德方麵的優越,就好像他們羞於有那些優點似的。這個特點他的大哥也有。

    根據親人的講述,托爾斯泰逐漸在自己的想象中刻畫出善良、慈愛的母親的鮮明形象。在他的想象裏,他的母親出現在他麵前:“是一個那麽崇高、純潔和超凡的人,以致在我中年時期,在與無數難於抵抗的誘惑鬥爭的時候,我向她的靈魂祈禱,求她幫助我;而這種祈禱對於我總是有很大的幫助。”在他後來的眾多作品中,他常常寫到他的母親,字字句句都對她懷有無限崇敬的感情,賦予她富於詩意的魅力。在雅斯那亞·波良納裏,凡是和母親有關的一切事物,托爾斯泰都奉若神明,竭盡心力去保護。他始終熱心侍弄母親親自開辟的花園,使草木更加茂盛。他一直珍惜地保護著池塘旁邊的一條長椅,那是母親當年常坐的地方。托爾斯泰已到垂暮之年,還常常指著那條長椅子向人介紹說:“我愛這個地方。您瞧,您愛您的母親,而我卻記不得我的母親了……聽人說,這兒曾是我母親喜愛的地方。”年已八旬的老人一旦談起自己的母親,還總是熱淚盈眶。

    關於母親的回憶是支離破碎的,同樣關於他自己的幼年的事情,他記得的也不多。在他自傳裏,曾講起過他最早的回憶。很小的時候,他被捆起來,這是俄國人的習慣,用繃帶把嬰兒捆得很緊,看起來嬰兒和活的木乃伊一樣。托爾斯泰被捆著躺在床上,胳膊一動也不能動,他尖聲地哭叫,但是別人並沒有照他要求的那樣把他解開,於是他哭得更響了。這恐怕是他最早的、最強烈的印象。他還在自傳中寫道:“這樣對於我自己是不愉快的,然而又不能製止。我感到了不公正與殘酷——不是指人,因為他們可憐我,而是——指命運,我可憐我自己。”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