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臣妾為何脫簪素服,來到禦前,也是因為臣妾沒能教好兒子,有愧於心,這才以此表明臣妾的愧意,請陛下明鑒。”

    要說這枕\/邊風,怎麽會如此厲害?

    像韋貴妃這樣的美人,用她獨有的溫柔語氣說話。

    又把話說得有條有理,頭頭是道。

    試問哪個男人能抵得住?

    百煉鋼抵不過繞指柔,元貞帝已經被韋貴妃的一番吹捧弄迷糊了,如何還舍得追究失儀之罪。

    不僅不舍得,他當即看向劉堯,態度猶如慈父:“堯兒,你說說,這究竟是怎麽回事?你是如何想的?”

    秦豐業頓覺不妙。

    劉堯沒有急著開口。

    他在遲疑。

    因為他的良知告訴他,黃軒之死有餘辜,而他沒有任何錯。

    他不必用這種手段,去消除父皇的怒氣。

    而他的理智則告訴他,母妃已經給他鋪好路。

    要是他不走上去,那麽等待他的,將會是可怕的後果。

    一時之間,良知與理智在做鬥爭。

    他進退兩難,不知該遵從本心,還是該把生存放在第一位。

    他的心,就像一團亂麻,無從解開。

    腦海的最後,他閃現出白琇瑩被擄走時說的話,那是寧願死,也不想問心有愧的決然。

    他想遵從良知。

    於是他唇角動了動。

    然而漫天飛白的縞素,又浮現在他的眼前。

    那是為血冷邊疆的戰士舉行的葬禮。

    這世道,遵循良心的人,有什麽好結果呢?

    人難道就該認死理,為此不惜丟掉性命麽?

    這時,他腦海中想起了那小小孩童的話“隻要活著,就有希望”。

    刹那間,他的心中生出無限澎\/湃的勇氣。

    於是,他開口,順著母妃的話說:“父皇,兒臣此舉,的確衝動了。”

    “當時,兒臣看到黃軒之在行凶,兒臣心想,若是父皇在此,父皇會怎麽做呢?”

    “母妃總與兒臣說,父皇是頂天立地的男子漢,是百姓敬仰的一國之君,更是臣民心底的英雄。”

    “那麽身為英雄的父皇,一定會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所以兒臣才會出手,製止黃軒之的行凶。”

    “兒臣也不想鬧出人命,隻是那黃軒之醉得厲害,根本就不認人了,兒子也險些慘遭毒手,情急之下,這才……”

    頓了頓,劉堯看向秦豐業。

    他的雙目,血紅血紅的,就那麽盯著秦豐業。

    他說:“兒子愚鈍,不懂帝王之術,也體會不到父皇治國安邦的艱辛。”

    “當時隻想著如何成為父皇那樣的英雄,根本沒想過黃軒之的死,會造成秦太師所說的,那麽嚴重的後果。”

    “兒臣衝動莽撞,自知有罪,父皇要如何罰兒臣,兒臣都沒有任何怨言,但請父皇相信,兒臣也是因為太崇拜父皇的緣故。”

    元貞帝聽完,他沉默了。

    一直之間,記憶紛遝而至。

    韋貴妃自入宮起榮寵不斷,韋貴妃的子嗣,自然得他偏愛。

    他憶起曾經把這孩子放在肩頭,這小小的孩童臉上盡是崇拜。

    而這孩子不止一次與他說,長大後要成為他這樣的人。

    所以,他信了劉堯與韋貴妃的話。

    滿腔的怒火,也轉為對兒子的疼愛。

    但是,秦豐業怎會讓他們這麽輕鬆就破解難題。

    但見秦豐業給一名內侍使了個眼色,內侍悄悄退出承明殿。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