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山山麓”由五座山組成。

    五山中,琅山居中,左側為軍山、劍山,右側為黃泥山、馬鞍山,五山互相拱衛,突起於江海平原。

    雖然琅山的海拔隻有104米,最高的軍山也不過108米,最矮的黃泥山僅有29米,但崚嶒的石骨、浩蕩的江流、厚載的人文、攢矗森布的氣勢,讓“琅山山麓”遠遠超出小山的格局。

    曾經的海軍雷達團就位於海拔最高的軍山。

    營區建在山腰上,由一棟二層辦公樓、四排營房和幾個廢棄的洞庫構成,營區不遠處有兩棟隱藏在樹木裏的小別墅,沿著山間小路可爬到山頂,山頂上有一個廢棄的雷達站。

    江勝奇報到三天了。

    剛剛過去的這三天,他跟一起來報到的戰友、老部下和來自“陵海艇”的幾個同行,逛遍了整個琅山風景區。

    風景是真好,都已經進入十一月了山裏的樹木依然鬱鬱蔥蔥,甚至能看到野花,真叫個鳥語花香,感覺有那麽點像傳說中的療養院。

    住宿的條件也不錯。

    一人一間宿舍,裏裏外外粉刷一新,床、寫字台、椅子和衣櫃等家具一應俱全。上級考慮到有些同誌成家了,有可能會帶家屬來,還把最後一排營房改造成了家屬區。

    食堂一看就知道剛翻修過。

    用的是柴油灶,並且是全新的,大號電飯鍋也是新的。

    老部隊的炊事員小宋一報到就上崗,飯菜還是原來的味道,夥食甚至比在部隊時好。

    唯一讓大家夥有點不習慣的是,這裏距市區太遠,山裏也沒有人家。山裏的建築倒是不少,不過要麽是名勝古跡,要麽是一些單位的設施,其中就包括正在建設的濱江預備役團營區。

    不但很冷清,而且做什麽都不方便。

    好在年輕的頂頭上司帶來了兩個人和一輛車。

    一個姓郭,叫郭維濤,現在是濱江公安局水上分局的中隊長,馬上也要調到海關,看上去跟韓書記一樣年輕,可人家是真正的老兵,二十年的軍齡,吊打所有來報到的現役幹部和退役戰士。

    一個姓龔,單名堅,比韓書記和郭維濤更年輕,現在是長航濱江公安分局的幹警,很快也要調到海關。

    小夥子很能幹,既會開船也會開車,每天開車送小宋去琅山鎮買菜。大家夥這幾天沒少搭他的順風車去山腳下的公交站亭,坐公交車去市區逛逛。

    據說他倆都跟韓書記去北湖抗過洪,也都立了功。

    現在一個負責後勤,一個負責幫大家夥與海關政工人事科或港監局人事科溝通,反正不管遇到什麽事都可以找他倆。

    環境是好,吃的也好,但風塵仆仆趕到濱江來是工作的,不是來療養的。

    整天無所事事,江勝奇等的有些心焦,正想去辦公室問問郭維濤上級究竟是怎麽安排的,隻見龔堅開著海關的吉普車回來了。

    “陵海艇”的幾個官兵立馬迎了上去,他們一個比一個激動。

    不用問都知道,“陵海艇”又有人來報到了。

    江勝奇不由地想“陵海艇”隻是一條掃雷艇,能跟“濱江艦”比嗎?不過按國際慣例,不管多大的艦艇隻要見著掃雷艇就要鳴笛致意。

    因為一旦有戰事,掃雷艇要承擔為整個艦隊掃清障礙的任務,掃雷很危險,掃雷艇上的兄弟應該受到這樣的尊重和禮遇。

    正胡思亂想,郭維濤走出辦公室,熱情歡迎剛下車的兩個海軍軍官。

    陵海艇”正忙著迎接他們的老領導,江勝奇擠不上前也插不上話,遠遠的給剛報到的那兩位舉手回了個禮,便掏出香煙給出來看熱鬧的幾個老部下散了一圈,在營區裏閑聊起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