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進入北湖省界的那一刻,濱江防汛搶險營就成了404師132團代管的單位。

    132團的先頭部隊來了,江南陸軍預備役師和濱江預備役團的宣傳幹事再呆在陵海預備役營裏會很尷尬。

    現在不管寫什麽和拍攝什麽,未經132團審核允許又都不能發。

    兩個宣傳幹事覺得呆這兒沒什麽意義,天沒亮就打電話向上級匯報這裏的情況,經上級同意搭張二小去采購的順風船走了。

    盡管葛局長給宣傳報道組提供了最好的條件,但江邊的條件依然非常艱苦,夥食沒問題,主要是休息不好。

    濱江電視台和濱江日報的幾個記者既覺得呆在這兒沒任何意義,也扛不住了,見部隊的宣傳幹事都要打道回府,也搭張二小去采購的順風船走了。

    對於要走的人,老葛熱烈歡送。

    對於決定留下來的人,老葛依然歡迎。

    讓老葛倍感意外的是,來自濱江市公安局、長航濱江分局和濱江港務局的宣傳幹部,並沒有因為暫時發不了稿灰心喪氣,竟主動要求加入後勤保障隊伍。

    他們在協助楊建波、趙江和邱學泉搞後勤的同時,用從老家帶來的照相機和小攝像機幫營裏的官兵拍攝。

    用他們的話說即便不能發表也能留作資料,等把照片洗出來、把錄像帶回去刻成光盤,還能送給參戰官兵留作紀念。

    至於陵海電視台和陵海日報的記者,他們從出發時就成了老葛的部下,必須服從命令聽指揮。別說沒提出回去,就算提出來老葛也不會同意。

    王記者雖然也是地方媒體的記者,但王記者早就不限於采訪報道濱江的新聞,人家從來沒想過把采訪報道的焦點隻放在陵海預備役營。

    他和他的助手得知縣裏正組織十幾萬人撤離,天沒亮就跟一個組織撤離的鄉鎮幹部走了,隻帶了點水和幹糧,都不需要老葛安排車送。

    事實證明,他們出來是對的。

    從淩晨四點五十出來,親眼看到鄉幹部組織村組幹部和黨員民兵挨家挨戶敲門動員老百姓趕緊撤離。

    親眼看著老百姓萬般不舍的收拾東西,把能裝的東西都裝上三輪車、板車或自行車,把能牽上的牛、羊、豬等牲口都牽上。

    來不及抓和實在帶不走的雞、鴨不能關在窩棚裏,不然會餓死,隻能噙著淚打開窩棚門放養。

    走之前想想不放心,又回去看看有沒有能帶卻沒帶上的東西,直到村組幹部催促才趕緊把家裏的所有門窗都打開,以便讓洪水能夠順利通過,希望以此保住房子不被衝毀。

    故土難離,窮家難舍。

    他們拖家帶口,打著手電或提著馬燈帶著一切能帶上的東西出發,一步三回頭,沿一條條小路從四麵八方匯集到幾條主幹道上。

    如果隻是從地圖上看,全縣的鄉村道路還是比較好的。

    有從縣城至河埠,從縣城經竹園至平南,從縣城經楊家廠、豪麻、藕池延伸至十首等好幾條貫穿分洪區的主幹線,無數移民的路又從各村、小鎮銜接這些主幹道,形成了一個四通八達、無所不至的移民交通網。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