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那邊缺搶險物料,尤其缺封堵決口和護坡固腳的砂石,這確實是一個讓人頭疼的問題。

    “各位,韓書記說得對,帶物料過去不現實,看來我們隻能靠沙袋。”

    “郝總,編織袋和草袋是好帶,既不重,疊起來也不占地方,但灌起來很麻煩。封堵一個決口至少需要三四萬方土,我們這些人別的事不用幹了,光灌沙袋都忙不過來。”

    “不隻是忙不過來,封堵決口要爭分奪秒,我們哪有那麽多時間去灌裝沙袋!”

    孫有義頓了頓,接著道:“灌裝沙袋要有砂石土方,要挖,要一鍬一鍬鏟,鏟進編織袋要縫口,縫好之後要用鉛絲綁紮(鐵絲)。想把上噸重的沙袋綁紮結實不是一件容易事,並且用鉛絲綁紮的鉛絲籠肯定不能吊裝,隻能用裝載機拋投。”

    來自航道工程局的陸偉提醒道:“孫工,我們不一定非要鉛絲綁紮,韓書記不是說過麽,可以焊鋼筋籠。”

    “鋼筋籠成本太高,並且加工鋼筋籠需要時間,我們全營也沒幾個鋼筋工!”

    “這倒是。”

    “韓書記,要不你再問問黃處,荊江那邊究竟能不能采購到物料?”

    “沒必要再問,他對荊州那邊的情況可能都沒我們了解。我在回來的路上給席工和姚工打過電話,那邊現在是要什麽沒什麽。說出來你們可能不敢相信,壘子堤需要沙袋,可地方政府又沒編織袋和草袋,隻能讓老百姓從家裏帶。”

    韓渝深吸口氣,環視著眾人道:“想打樁沒樁木,先拔附近的電線杆,電線杆用完了砍附近村民家的樹。沒有搶護大堤所需的砂石料,隻能拆老百姓的房子。據說那邊的幹部還有一個工作,要挨家挨戶征收防汛費。”

    郝總不敢相信這是真的,驚詫地問:“那邊沒防汛經費?”

    “北湖經濟發展沒我們這邊好,席工和徐工說好多地方幹部教師的工資都做不到按時發放,縣、鄉一級哪有什麽防汛經費,更不會有什麽防汛物資儲備庫。國家和省裏下撥的防汛經費看似不少,但受災的地方更多,可以說是杯水車薪。”

    “難怪天天動員捐款呢。”

    “不說這些了,還是想想搶險物料怎麽解決。”

    說起來都有文憑,都是工程師。

    不就是嫌用鉛絲綁紮沙袋麻煩也不結實嗎?

    張二小抬頭道:“綁紮沙袋沒必要用鉛絲,一樣沒必要找鋼筋工做什麽鋼筋籠。我們可以多采購點鐵皮綁紮帶,再采購兩個氣動的鐵皮帶打包機,跟人家廠裏綁紮裝設備的木箱那樣,先用鐵皮帶把壘好的沙袋箍起來,然後用打包機夾住收緊,再把接口的鐵皮鉗住,自動的,很快,很結實!”

    做工程跟開廠不一樣。

    天天在工地上,很難見到工廠生產的產品是怎麽包裝的,自然想不到會有鐵皮帶打包機這種東西。

    陸工愣了愣,下意識看向韓渝。

    韓渝猛然反應過來,喃喃地說:“我見過很多用鐵皮帶包裝的木箱,但從來沒見過用鐵皮帶綁紮木箱的過程。張總,你又立了一功。”

    “這算什麽功,鐵皮帶打包機我們開發區就有好幾個廠有,打包的快不快、結不結實,你們去看看就知道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