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國的高層,已經定下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戰略。

    張敬芳建議道:“王上,燕大人,卑職認為鄭國的報紙上說的很對。

    移民們來到這裏風雨飄搖,隻有王上建國,才能把他們的力量凝聚在一起。”

    晉王李鳳鳴還沒有回答,燕旗搶先說道:“張大人,你又何必聽從鄭國報紙上的吹噓。

    對鄭國有利的事情,未必會對我國有利。

    說句大不敬的話,百姓們隻要過得好,從不在意皇帝是誰。

    我們先不打出旗號,但相關的衙門要先建立起來。

    等到時機成熟,顧大人也練出一支強軍,這才是我們豎起旗號的機會。”

    晉王李鳳鳴讚同道:“沒錯,本王也是這樣想。

    至少要剿滅尼羅河兩岸的土著部落,有實力抗衡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我們才能打出屬於自己的名號。

    我相信咱們君臣團結一致,建國的時機會很快到來。”

    晉王李鳳鳴關於是否建國,他直接一錘定音,決定建國的條件。

    他用手指敲擊著桌麵,道:“咱們君臣繼續進行,關於晉國的製度討論。”

    顧淩軍將軍表情嚴肅的說道:“王上,卑職對於晉國製度,隻提出軍方的要求。

    軍方全體上下都希望,保持類似大華的文武分治製度。

    文官除非調印軍職,否則不能隨意插手軍方的事物。”

    晉王李鳳鳴就是軍隊出身,還是負責統籌一切的參謀長。

    他比軍中的將領,都了解軍隊的脾性。

    國君不能無限給前線軍隊大全,軍隊掌握巨大的權力,必然會形成藩鎮。

    又不能讓文官把軍隊壓製的太過,一隻弱旅無法保護國家。

    晉王李鳳鳴看向顧淩軍,他笑著說道:“本王也比較熟悉從大華傳承的軍製,大的框架不會改變。”

    顧淩軍聽到晉王李鳳鳴的承諾,他就不再發言。

    燕旗繼續說道:“晉國的大部分製度,都是繼承大華的製度。

    官員和百姓已經熟悉這套製度,我們的統治會更輕鬆。

    今後發現哪些製度不合時宜,到時候及時改進。

    關乎國家的定位,這需要王上親自做主。

    鄭國重商,我們國家重視哪一方麵。

    還有遼國傳過來的國民等級,我國是否向鄭國一樣,進行一些調整。”

    晉王李鳳鳴對於這些問題早就有所思考。

    他立刻拿出幾張手稿,交給燕旗等人閱讀。

    燕旗讀著晉王李鳳鳴的手稿。

    晉國定位很清晰,以農業為主,生產糧食和各種經濟作物。

    並扶持一些加工業,加工種植的農作物,出口成品。

    晉國位置靠近赤道,他還處在尼羅河兩岸。

    在尼羅河上修建水庫,通過水渠灌溉大量的國土。

    晉國大部分國土,都是較為肥沃的平原。

    隻要能擋住西北方向的沙漠戈壁擴張,大部分國土都能種植農作物。

    燕旗看著晉國的這個定位,這比較符合晉王李鳳鳴穩重的性格。

    先成為一個農業國,在逐步向工業國攀登,這是比較適合晉國的成長路線。

    關於國民等級,晉國與遼國和鄭國都不一樣。

    晉國更關注血脈,隻有認同華夏文化,並且父母雙方都為漢族,才能成為一等國民。

    漢族與其他種族混血,或是已經被華夏文化同化的人,成為二等國民。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