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姑姑是在征西將軍府見到的楊凡夫婦的。

    楊凡在二堂大堂,接待陶姑姑的來訪。陶姑姑身份非同一般。是一品女官。楊家和皇後的合作都是這位負責常務事務的。

    將軍府的一堂院落,是處理軍隊事務的節堂,是保密的場所。那裏辦理的都是機密軍務。那裏戒備森嚴,士兵持槍站崗。

    而二堂這個院落,是楊凡的辦公室和寢室。在這裏的接待比較符合陶姑姑的身份。

    聽完陶姑姑的話,楊凡點點頭說道:“這是正常的。工業發展就是這個樣子。當一個環節取得了突破後,就需要其他環節也跟上來。否則,就會因為上下遊的滯後而影響突破的環節。”

    小娘皮問道:“老爺,你看棉紗的問題怎麽解決。如果毛紡廠的棉紗始終不夠,就會影響擴大再生產。”

    畢竟楊家僅次於皇室,也擁有三成的股份呢。她是第二大股東。

    “這件事是這樣,隻有把技術提供給紡紗的農戶才行。讓他們去提高紡紗的效率。提高質量以及產量。我們才能在市場上收購到更多的棉紗。我們在山東和北直隸提供新式紡紗機器,扶持農戶。對有資金,同時也願意投資建設紗廠的民間士紳,我們也提供支持。隻有這樣才能解決當前的問題。”楊凡說道。

    陶姑姑問道:“定遠伯您這裏有這樣的機械嗎。”

    “有的,有幾種,但是適合的隻有一種最小型的。可以一個人,用人力操作的。”楊凡說道。

    楊凡手裏現在整個工業革命早期的幾種紡紗機械都是有的。但是,適合一家一戶的農戶的,最合適的就是珍妮紡紗機,這種技術難度最低的。

    現在棉紗不夠用,就是因為楊凡使用技術和設備入股毛紡廠造成的。楊凡的毛紡設備,因為裝備了飛梭,導致織布效率極大提高。間接導致棉紗的供應出現不足。

    畢竟這麽大規模的紡織廠,在此時的整個世界都是沒有的。

    工人就有七千多人。他們分別從事羊毛的采購、運輸、清洗,分類,紡線等工作。還有六個專門的織布車間。一座呢絨車間。一座印染作坊。兩個成衣車間。一個負責棉毛混紡的中低檔成衣車間。一個呢絨成衣車間。

    飛梭實際上是安裝在滑槽裏帶有小輪的梭子,滑槽兩端裝上彈簧,使梭子可以極快地來回穿行。所以飛梭的發明使織布速度變快。飛梭的使用極大的提高了效率。

    在曆史上,1733年,機械工匠約翰·凱伊發明了“飛梭”。

    裝上這種飛梭的織布機,不僅能織出更寬的布匹,而且使織布效率提高了一倍。接著,他的兒子羅伯特·凱伊又加以改進,使用起來更為方便。

    由於織布效率提高,必須有8個至12個紡紗工紡出的紗線,才能夠供應一個使用飛梭織布機的織工的需要。棉紗供不應求,當時就出現了極其嚴重的紗荒情況。

    有曆史記錄,1760年,曼徹斯特織布工人,每天要步行五六公裏,從五六個紡紗工那裏收集棉紗,才能供給自己一天內的織布之用。

    如果一個織工想要多弄到一些棉紗,他就得用上衣或新絲帶去賄賂紡紗工。

    長時間的棉紗供不應求,使棉紗價格不斷上漲,棉布工廠的廠主感到不能忍受。有些棉布工廠因缺紗而停產。

    而楊凡提供給毛紡廠的織布設備,就是這種帶有飛梭的織布機。

    皇家出的是地皮和廠房、數十萬畝的皇莊土地,用來種植楊凡提供種子的長絨棉。而勳貴們是出的資金。

    這筆投資怎麽看,皇室占四成,是占了便宜的。但是,有皇家的第一大股東身份,對這個生意是有很大的促進作用的。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