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未上過戰場的,多半是“勳二代”、“勳三代”,比如襲爵不過幾年的襄城伯李珍、修武伯沈榮、遂安伯陳塤等人。他們年輕氣盛,仗著祖蔭掌管五府事務,頂著侯、伯、都督的光環,其實全部不懂戰爭,毫無軍事能力。”

    “張輔應該懂軍事吧,他一生南征北戰,雖然此時年紀大了,但是總算是老將吧。”楊凡不解的問道。

    張世澤有些尷尬,但是還是說道:“他雖然是我的祖先,但就事論事,張輔從來沒有和蒙古騎兵作戰過。他缺乏和騎兵作戰的經驗。他在這方麵和你比也差得很遠呢。”

    “其實,如果皇帝帶上另外兩個人,土木堡就算敗了,至少也能全軍退回來。不至於造成災難性後果。”

    楊凡問道:“這兩人是誰。”

    “明軍少有的兩員大將陳懋和王驥。成祖即位為後,陳懋鎮守西北,參與了明軍的北伐作戰,是朱棣北征軍的先鋒,對抗蒙古騎兵經驗豐富。”

    “王驥是我朝最著名的領軍文臣之一。他曆年一共斬首敵人53790級。他的斬首數字是王陽明的三倍以上,質量上也超出後輩王陽明。王驥指揮了正統三年的亦集乃之戰,也就是英宗朝第一次北伐。斬首數字雖然不多,卻俘獲了韃靼貴族150多人,將韃靼的領導層幾乎一鍋端。可見他的厲害程度。”

    楊凡問道:“這麽倉促的出兵,後來情況如何。”

    “出兵路線就是我們現在的行軍路線。隻不過我們是從宣府的張家口出塞,走草原去歸化城。他們當初是經宣府去大同。”

    楊凡把英宗的行軍路線標識好。然後問道:“我聽說,他們到了大同附近找不到蒙古人,後來禦馬監太監寧喜說得到情報,說是瓦剌人在大同城下做了埋伏,準備伏擊大軍。鼓動英宗撤退。”

    張世澤說道:“是的,當時天氣突變,大風暴雨,道路泥濘,車馬陷入泥坑。行路異常艱難。官兵都被淋濕,苦不堪言。紛紛叫嚷著要求撤退。於是大軍撤退。”

    楊凡道:“我聽說當時王振的家鄉蔚縣在大同去紫荊關的路上,他想帶著皇帝去家鄉炫耀,所以要求走紫荊關這條路。半路上,他又想到,大軍可能會踩壞他們家的禾苗,又要求返回大同,走來時的那條路,從居庸關回京。結果半路被也先追上了。”

    張世澤笑著說:“告訴你一個隻有我家人才知道的秘密。這是我家的家丁逃回來說的。”

    “什麽秘密。”

    “這些都是埋汰王振,用你的話說,王振是英宗的背鍋俠。所有英宗做的錯事,後來都栽到他的頭上了。這叫為尊者諱。”

    “其實出兵就是英宗的主意,和王振無關。這麽著急的出兵也是英宗少年人心性造成的。他那時年輕,是個急性子。至於撤退的路線,從大同走蔚縣,到紫荊關入內地是正確的。這條路寬闊好走,而且距離還近。”

    “不像咱們走的這條路都是山路。曲折狹窄,通過困難。要是真的這樣一路走回來,什麽事情也不會發生的。就沒有土木堡之敗了。”

    楊凡問道:“那改道是誰的主意。”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