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當時更是烏煙瘴氣,豪強公然在莊稼成熟後,搶收農民的莊稼,農民反抗則被殺死。不反抗就要餓死。當時稱為“占沙、搶割”

    大明才建立幾十年,地方上就已經腐壞到了這樣的地步了。按說這個時候應該是上升時期才對,可是大明基層腐壞的速度太快了。到了英宗時,已經出現了全國不穩的苗頭。

    不僅農民此時已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衛所也已經腐朽不堪再用了。衛所的軍戶,這時候,逃跑的就快有一半了。軍官的殘酷比地方豪強還厲害。

    朱元璋活著的時候,就有一個千戶,因為克扣糧餉,導致他的部下餓死了一百多人。

    朱元璋暴跳如雷,讓剩下的士兵和他對槍。就是雙方用長矛對刺,這名千戶被對他恨之入骨的士兵,當場捅成了馬蜂窩。

    這些造反牽製了大明很多的精力和兵力。

    為了鎮壓鄧茂七,京營先後調走了七萬多人。其他各地叛亂也占用了京營的精銳兵力。這些事情都發生在土木堡之變前。

    “所以說,英宗去土木堡之前,京營的精銳都被掏空了。這些年,各地按下葫蘆浮起瓢。今天調京營,明天調京營。留在京城的京營,已經都是些挑剩下的二流貨色。”張世澤解釋道。

    因為京營也腐朽了,吃空餉,冒名頂替各種花活兒開始大量出現。此時,定員四十多萬的京營,也就一半能打仗,這些人還都調走了。

    明征麓川之役,是明朝朝廷征伐雲南麓川宣慰司思任發、思機發父子叛亂的四次戰爭。

    四次征討分別發生於1439年(正統四年)、1441年(正統六年)、1442年(正統七年)、1448年(正統十三年)。

    明朝經過連年征戰,仍未徹底平息叛亂,最終以盟約形式結束。

    期間連續發動數十萬人的進攻,致使大軍疲憊、國庫虧空。占用了太多的軍事資源,導致對北麵蒙古瓦剌的防禦空虛。

    而戰爭失利的最嚴重的後果,就是造成雲南不穩。

    這些都是宣宗朱瞻基放棄交趾造成的惡果。

    不僅腳趾沒了,緬甸也跟著丟了。而且雲南也不穩了。

    朱瞻基在遼東放棄奴兒幹都司,導致後來女真人處於無人管理的狀態,導致他們做大。後來成化朝不得不派出西廠廠公汪直帶大軍去犁庭掃穴。

    太祖和成祖打下來的基業,在仁宣兩朝基本喪失了優勢。把長城以外,雲南和廣西以南都丟了。烏斯藏基本脫離、青海被蒙古占了,濟州島也被朝鮮賴了去。

    “更要命的是,綽羅斯人強大起來後,仁宣放任他們統一了蒙古。直接造成了北方的邊患。也造成了後來的土木堡之變。”張世澤歎息著說道。

    “原來如此,土木堡之前,國內四處烽火,南方還有幾十萬人在作戰。京營已經被掏空了,剩下的都是不頂用的廢柴。難怪,三萬人就擊潰了二十多萬京營。”楊凡說道。

    “綽羅斯人就是準噶爾人吧。我記得也先他們家都姓綽羅斯,現在的準噶爾部也姓綽羅斯。”楊凡問道。

    “沒錯,準噶爾人就是也先的後代。不過現在的瓦剌,叫做衛拉特聯盟了。盟主已經不是準噶爾人了。”張世澤說道。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