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蒸汽機,既可以燒煤,也可以燒重油。楊凡為了這次試航,特別批了十噸燃料油。

    在茗煙的帶領下,楊凡來到船艙。

    楊凡的飛剪船都不是特別高的幹舷的船,因為太高,迎風阻力大,影響飛剪船的高速航行,在高海況和大風下,也不安全,重心高容易翻船。

    楊凡的船甲板向下,隻有火炮甲板,生活甲板和底倉。

    隻布置了一層火炮甲板。因為楊凡用的火炮非常大。威力十足,不需要搞那麽多的數量。隻要威力大,破壞力強,根本沒有必要用那麽多炮。

    這條船,除了動力裝置外,另一個重大改進就是火炮。

    楊凡決定不走歐洲的老路。他們建造的風帆戰列艦因為火炮威力不足,搞了三四層的火炮甲板。

    結果把船舶的機動性弄得非常差。船又胖又粗,速度滿,靈活性差。

    過於高大的幹舷也不利於大風和高海況的航行安全。

    18世紀歐洲的風帆戰列艦發展到頂峰,按照火炮數量,被分成六級。

    頂級戰列艦一般排水量五千噸左右。長度不到七十米,寬度十五米上下米左右。

    例如,西班牙的頂級戰列艦聖特立尼達號艦長61.3米,寬16.2米,吃水8.02米,載員1050人,排水量4950噸。載炮136門、

    而此時,歐洲在17世紀還在發展大型槳帆船,1670年,英國和法國還用槳帆船戰鬥。

    這個世紀風帆船和槳帆船是並行使用的。楊凡的艦船技術已經遠遠走在了前麵。

    歐洲的18世紀頂級戰列艦,底層甲板布置32、36、42磅數的重炮。中層甲板布置18、24磅炮。上層甲板布置12磅炮。前後首尾樓四分之一甲板布置六磅輕炮。用於對付小船的偷襲。

    因為舷側的裝甲木板很厚,戰列艦打到最後,也很少把對手擊沉。都是摧毀對方的有生力量,導致無力再戰而投降。或者最後跳幫肉搏,通過占領而俘獲。

    之所以這樣,就是因為火炮威力太小,所以才需要在舷側密集的布置火炮,布置三層甚至四層火炮甲板。還要用眾多的戰艦排成一條線(戰列線),去依次和交錯而過的敵方艦隊對轟。

    既然威力不行,那就數量來補吧。

    和排隊槍斃的陸軍戰術一樣。既然,滑膛槍的準確率不行,那就靠密集隊形和對方近距離對射吧。

    實心鉛球打0.6米厚的橡木,威力不足。

    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這個年代甚至往後二百多年,都是這種情況,艦船和火炮都在緩慢的發展,沒有質的突破。

    但楊凡有更好的鋼製前膛炮,還有填充化肥炸藥的爆炸彈,還有雷汞做的引信和底火。

    這麽好的條件,完全沒有必要走他們的戰術。楊凡應該鑄造或者鍛造大口徑的重炮。

    進入炮倉後,楊凡看到了那一門門巨大的鑄鋼火炮。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