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第一次聽說,作為一個將領居然要學這麽多學問。他也不是很了解這些學問都是什麽。

    “楊卿,能否簡單說說,這些學科都是什麽內容。”

    “陛下,戰術學可以理解為如何作戰的學問。軍製學是軍隊編成和兵種配置的學問。兵器學自然是各種武器如何使用,如何配合的學問。築城學主要是研究城池和工事、營壘如何建造,以及攻防方法的學問。……”

    崇禎聽完,漠然良久,才唏噓道:“朕看楊卿每戰必勝,還以為作戰很簡單,原來裏邊還有這麽多的說道啊。”

    “陛下,這些東西都是必須要了解的。但這些教條是死的,而人是活的。軍隊是由成千上萬的官兵組成的。所謂是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人才是軍隊的靈魂。很多時候,為將者必須時刻了解下屬官兵的思想活動和動向。否則極容易出現問題。”

    “軍隊是暴力機關,軍法森嚴。而軍法的第一要務,就是防止士兵逃跑。百姓當兵就是為吃糧和領取軍餉。他們的目的不是上陣送死。養家糊口才是目的。這是士兵的真實想法。如果士兵上陣就逃散了,就萬事皆休了。”

    崇禎覺得楊凡說的在理,如果換位思考,當兵就是一個職業。沒有人願意用命去博。況且陣亡和傷殘了必然被趕出軍隊,到時候生存和養家都是問題。

    聽楊凡一說,崇禎也感覺十分棘手。如何防止官兵臨陣脫逃,這可是大問題。

    “楊卿,你是怎麽預防這一點的。朕看你的軍隊從來沒有逃兵。你是怎麽做到的。”

    “陛下,這個問題非常複雜。針對不同的情況有不同的應對方法。陛下可聽說過二八律。”

    崇禎搖頭道:“朕不曾聽說,願聞其詳。”

    “十個士兵裏,有兩個是勇敢的。剩下的八個人都是隨大流的。作戰時,勇敢的人就會向前衝。而剩下的人就會悄悄地,不為人注意的,偷偷放慢腳步。以此拉開和勇敢者的距離。結果就是勇敢的人衝進敵陣,寡不敵眾,全部戰死。剩下的懦弱的人,就會一哄而散。也就打了敗仗了。”

    崇禎倒吸了一口涼氣。他第一次知道,底層的小兵小卒,原來也如此的奸猾。

    “楊卿,這可如何是好。”崇禎傻眼了,這仗還怎麽打。

    天啟年間,大明和建奴野戰,每戰必敗,想必原因就在這裏了。

    大明的將領打仗全靠少數家丁。可不就是這個二八律嗎。家丁死光了,剩下的人全都跑了。

    “把步兵結成軍陣,隊列整齊,前後監視。有一人脫離隊伍,立刻就能發現。落實前後左右相互監督的責任,把人牢牢固定在一排排的軍陣中。不論是誰,畏縮不前的,轉身逃跑的,都有監視的責任人。都有當場處決他的責任人。使得勇敢者不能冒進,懦弱者也不能後退。所有人必須向前格鬥求生。”

    崇禎恍然大悟,說道:“原來打仗結成軍陣的目的,居然是防止士兵逃跑和不出力。”

    他心裏一想,確實是這個道理,人都跑了,還打什麽仗啊。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