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十五人分別是開國的湯和、馮勝、鄧愈、沐英、耿炳文、梁銘。靖難的陳懋、鄭亨、史昭等人。之後曆朝的有陳懷、陳桓、周璽、朱冕、吳琮、神英等人。

    成化十三年(1477),神英受命佩征西將軍印,充總兵官,鎮守寧夏。這是明朝最後一個征西將軍。

    當過征西將軍的人,多數都官至五軍都督府的都督。這基本是武官到頂了。

    但征西將軍沒有品級。

    這個職位,可上可下,可授可奪。一般都是臨時領兵出征時采用。班師回朝後交卸。

    楊凡暗襯,崇禎這麽處理,應該是認為,楊凡的事情沒有辦完,但又不好不先給些賞賜。

    右副都禦史是兼職,是職事權中的權。禦史台的禦史前麵加右字的,一般都是給外放官員加的官銜,給他監察的權力。好比圓嘟嘟的兼職右都禦史。

    征西將軍是臨時職務。

    隻有定遠伯是實打實的收獲,這個是可以世襲的爵位。楊凡有了這個是可以傳給子孫的。從此楊家就邁入了貴族的行列了。

    崇禎給楊凡畫了個大餅,隻有徹底解決土默特和鄂爾多斯部,才會給他地盤和實權。許下的是封侯和都指揮使的官職。而這個都指揮使是塞外的新地盤,而不是關內大明十八行省之一。

    關內的各個省,人口眾多,十分富饒。而這個綏遠省百廢待興,隻是一個千裏無人區的蠻荒之地。但是,楊凡沒有選擇,隻能接受。

    崇禎估計也是心裏對能否真正的守住漠南蒙古心裏沒底。畢竟這塊地方北邊隔著蒙古戈壁是喀爾喀三汗國,西邊是漠西蒙古準噶爾部,東邊是察哈爾部和建奴。可謂是四戰之地。

    沒有一個猛將鎮守,真是不放心。

    而這個人選,楊凡最合適。他能打敗和消滅漠南蒙古諸部。更關鍵的是他能擊敗建奴正藍旗。隻有他鎮守這裏,才能讓崇禎放心的裁軍,解除沉重的軍費負擔。緩解朝廷的財政危機。

    如果皇帝言而有信,楊凡放棄遵化衛指揮同知,升任綏遠都指揮使司的都指揮使。也算是沒有白忙活。

    雖然漠南設立行省,必然會設有巡撫,甚至總督。下麵設置三司作為行政機構。但是綏遠都司也算是實權單位了。雖然沒有具體世襲的地盤,但畢竟是一省主抓軍事的主官。

    楊凡抓住多倫一城就已經心滿意足了。他現在實力有限,貪多嚼不爛。多倫附近的草原肥美,地域廣闊,足夠他發展很長一段時間了。

    現在皇帝的許諾,還要走著看。畢竟東林現在權傾朝野,皇帝還要指望他們。圓嘟嘟還在犯愁怎麽落實五年複遼呢。漠南的東部楊凡估計十有八九要被圓嘟嘟弄走。作為關寧錦防線的側翼統籌管理。

    在圓嘟嘟失去聖眷之前,和他頂著幹的都統統,罷官的罷官,坐牢的坐牢,掉腦袋的帶腦袋。

    楊凡犯不著為了一塊無人的破地,和他鬧翻。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