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營五十人,攜炮十門、槍二十枝,又二十人攜盾車二輛、梯一架、鑿子二把、锛子二把、釣鉤二個、鐮刀二把、斧二把、席四領、叉二把、連夾棍一根、水壺二個及一月用之木炭、綿甲十五副。

    每一甲喇攜大炮二門。

    可見,建奴可從來都不是純粹的冷兵器軍隊,他們從一開始就大量裝備火器。

    這段話翻譯過來就是,一個牛錄300人,其中選出100人。再從這100個人裏麵選十個白巴牙喇,帶兩門炮,三支火槍,剩下90個人,其中有40個人為紅巴牙喇,有炮十門,火槍20支,外加兩門盾車。也就是說,一個牛錄擁有12門火炮,20餘隻火槍,輕火器的裝備率10%不到。

    這是八旗步兵的水平。那麽建奴的漢兵裝備那些武器呢。

    汗諭曰:“著漢官管四千人者,以二百人充兵,其一百兵,配以大炮十門,長銃有八十隻,另一百兵,聽爾調遣。”

    努爾哈赤規定,管理漢人百姓四千人的漢人官員,要從他的屬民裏選出200人來當兵。

    其中的100個士兵裝備火器,單獨為一隊,兵配大炮十門,長銃有80隻。零一百人裝備冷兵器廝殺。

    從文中分析,這種所謂的長銃因該是一種單兵火器,是一種火門槍。

    之後不久,汗降書曰:“著各旗之三遊擊,由一遊擊在旗備辦大炮。一炮配馬二匹,委人管理。其餘人中,選可佩弓之壯者,令其佩弓。其不能佩弓之人,悉令執三孔炮及銃槍。”

    這段話就把建奴的建軍原則說的非常清楚了。身強力壯的,能格鬥,善於使用弓箭的,就編為冷兵器的部隊,用於衝鋒陷陣。

    至於那些身體羸弱的,格鬥能力不足的士兵,就裝備火器。

    漢軍的身體素質明顯不如八旗,所以,八旗火器裝備率不到百分之十,但是漢軍有一半都裝備火器。

    楊凡一直很迷惑,建奴的火器和炮到底是啥玩意兒啊。

    這一回全看清楚了。長銃就是神槍。所謂的三孔炮,就是三眼火銃。火槍全是火門槍。

    那炮和大炮是神馬玩意兒呢。

    楊凡騎在馬上,利於營地的最高處,用望遠鏡看的一清二楚。

    李永芳等人,騎馬立在大軍中部的一個小土丘上,居中指揮。

    漢軍旗第一方陣是三千人的重甲步兵方陣。這部分是馬上就要和民兵交戰的。

    三千重甲步兵,後麵是三千人的手持三眼銃、神槍等火門槍的火器部隊。楊凡從望遠鏡裏看的很清楚,這些火器分明就是大明邊軍的製式裝備。應該是這些人投降建奴帶過去的,或者建奴在曆次戰鬥重繳獲的。

    再往後,是一個品字形的三塊軍陣,每一個軍陣,都是三千人組成的。這些隊伍都是裝備冷兵器的。武器比較亂,有長矛、有長杆大刀、還有三股叉子(明軍也大量裝備,用於步兵分隊防禦時格擋對方武器。)、裝備最多的是長刀。這種刀有一米三四的長度。雙手使用。腰刀,就是電視和電影裏常見的那種清刀。

    這三個品字形的軍陣前,都有列著火炮。

    看到這些火炮,楊帆的眼睛眯了起來。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