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爺,皇太極既要用他們。又要防著他們。他們人數肯定比建奴少很多,不然八旗不好震懾。”林月如說道。

    “目前我們掌握的情況是,建奴本部一共有三百個牛錄,一個牛錄三百人。這三百人中,護軍,也就是擺牙喇兵一百人。其中按照精銳程度分為白擺牙喇兵、紅擺牙喇兵、黑甲擺牙喇兵三等。這樣看,戰鬥兵大概九萬人。這還不包含各個旗主、貝勒、參領等擁有的私兵擺牙喇兵。”

    楊凡疑惑的說道:“我聽說,建奴有騎兵十萬,重裝步兵十萬人。好像比這個多啊。”

    塗山月知道楊凡有時候,對常見的常識問題,反倒不太了解。

    解釋說道:“老爺,牛錄是純戰鬥部隊。一支軍隊有很多的其他人員組成,人數肯定比純戰鬥部隊多啊。”

    塗山月一提醒,楊凡恍然大悟。

    確實是這樣的。

    就拿現代部隊來說,真正作戰的就是連隊,其他的都不是戰鬥部隊。

    按照三三製來看,一個營三個連。一個團九個連。一個師二十七個連。再加上師部直屬連隊,大概也就三十個連隊。

    一般一個連隊在一百人到一百二十人左右,三十個連隊也就三千多人。可是,一個師有一萬人左右。

    也就是說,一個師真正的戰鬥人員,隻有三千多人。這也是為什麽,一支部隊,戰損三成就失去戰鬥力的原因。因為戰鬥兵都損失了。

    同理,牛錄是純戰鬥部隊,實際編成的大軍,人數肯定比這個多得多。

    楊凡點點頭,說道:“我明白了,那漢軍旗和蒙古旗有多少個牛錄。”

    “漢軍旗和蒙古八旗,各自隻有200個牛錄,而且每個牛錄隻有200人。差別就是他們沒有護軍那個編製,全是普通兵。”林月如說道。

    楊凡注意到,林月如用名稱叫做漢軍旗,而蒙古人則成為蒙八旗。他知道林月如說話嚴謹,不是口誤,一定是有原因的。

    “漢軍不分八旗嗎,隻有蒙軍分八旗嗎。”楊凡問道。

    “漢人在建奴那邊沒有八旗這種說法。”林月如說道。

    楊凡一愣,難道大名鼎鼎的漢八旗,還沒有出現。

    塗山月看楊凡不太了情況,給楊凡做了簡單的介紹。

    原來,努爾哈赤起兵反明後,有很多的大明衛所軍和營兵投降。最開始他把這些人稱為漢軍。而不叫漢軍旗。

    而且建奴那邊漢軍這個名稱出現的時間也不長。

    “漢軍”這個詞最早出現於天命八年,此前漢人軍隊有另外一個名字——漢兵。

    漢兵這個稱呼,正式形成一個固定的軍事組織,不超過天命四年,當時漢兵共有六個甲喇,丁壯3萬餘人。

    天命時期,努爾哈赤在遼東地區與明軍對抗,當時後金政權主要的軍事力量就是滿洲八旗,以及數量有限的蒙古兵丁(此時蒙古八旗也尚未完善,號稱八旗,實際先有二旗)。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