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跟演員一樣一頭灰頭土臉、遍身雪跡的攝像師返回,一時間,小小的帳篷裏隻充斥著各種未經正式音軌收音的一片嘈雜。

    耳朵裏傳來的聲音,使人眼裏看到的畫麵也沒有多少身臨其境的感覺。

    但能夠進入這裏的人,都是專業人士,包括最後匆匆跑來的金萬昶,都能自動的把一切嘈亂跟想得到的拍攝素材,在腦海裏分割成不同的畫麵感。

    整整半個多小時的時間裏,劉清山的臉上笑意越來越濃厚。

    直到他再一次拿起對講機,說出“過了”兩個字的時候,陸陸續續湊過來的演員們,跟帳篷裏的人齊齊揚起熱烈的掌聲。

    尤其是演員,他們的故障機是為了自己的表現,也是為了整個製作團隊的辛苦。

    即便是之前從沒有拍過戰爭場麵的人,通過這幾次的親身體驗,也知道了幕後人員的更加辛苦,當然也有一次性通過的欣慰感遍及滿身。

    當晚回到住宿地,其實隻是大多數人能夠吃過飯後休息,其中的主要演員還是得工作的。

    很多廢棄煤窯裏的鏡頭,都是借著晚上的時候在拍攝,這種情況已經持續了兩天。

    特別在今晚,一定得把戰士們躲避炮火跑到裏麵去的鏡頭拍出來,因為劉清山還要連夜粗剪,好送去觀摩團那裏征求意見反饋。

    影片中第二場狙擊戰一共有三場戰事,一場比一場規模大,九連的戰士們也越大越少,傷亡慘重。

    而明天就是第一場的大場麵拍攝了,也是大規模敵軍首次出現在畫麵裏。

    這樣的場景,觀摩團時一定要請來的,那些位老人都是戰爭的親身經曆者,讓他們事先了解到今天的拍攝很重要。

    他們知道了劇情,才能對明天的拍攝更容易投入進去。

    電影畢竟是電影,參與拍攝的人也注定沒有親自見識過真正的戰爭,即便是盡可能還原它的慘烈性,終究跟實際戰況會存在這很大的差距。

    可也不能完全按照那個時候的武器裝備、軍人裝束等等去完全還原,市場因素勢必要考慮進去的。

    於是其他方麵就要盡量去接近事實,才能讓這些老人們產生認同感。

    或許麵對著一部電影作品,這些老人家未必會說三道四,畢竟隻是一個正常的商業行為而已。

    在這方麵來考慮,具體能拍出什麽效果來倒是次要,人家投資方可是真金白銀投入進來了,不能因為某人的一句話,而讓民間投資打了水漂。

    故而劉清山其實遠沒有旁人猜測的那樣心理壓力過大,相反他是內心很慶幸自己的電影能夠被如此人物給關注到。

    因此他內心實際上是一直在竊喜的,那麽喜從何來呢?

    自然同樣來自於商業考慮,他可是知道這些位大佬裏,隻需要有一個人肯站出來給自己的電影背書,就抵得上萬人稱頌的營銷宣傳。

    更可怕的是由此而產生的市場蝴蝶效應,或許今天上午陳凡慶軍長許給他的那個條件,就有可能在內地市場迎來大規模的跟風效果。

    這就會讓這一步注定了不太可能走出海外的戰爭片,取得遠超預料的高票房。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