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版一經上映,就被招來市場反應過來的看不懂的反饋意見,原因就在於它屬於一種非正常電影的架構形式。

    電影分為四個故事,敘述順序是“瘋”、“戀”、“槍”、“夢”,根據字幕,前三段分別發生在1976年春、夏、秋,而“夢”則是1958年冬。

    這樣的敘事風格拋棄了傳統模式,使得本片“故事”有多種解讀的可能,留白和跳躍造成了任何觀眾都會有恍兮惚兮的感覺。

    其實這種各自為政的短片集錦模式,正是博得很多圈內專業人士好評的原因所在,因為同一個演員出現在不同的短片中,那其實是編劇的障眼法,是屬於電影創作風格裏的“冰山原則”的其中一個類別。

    “冰山原則”是一種專用於小說的寫作手法,源頭是新聞,和報告文學手法類似,核心是小說中隻負責與小說內容有關的描述,其他細節都不會寫,讀者自行腦補。

    實際上這種風格在國際上很流行,影響很大,尤其在老美,不少作家與編劇以忠實於冰山原則為榮。

    因為這種手法從前提上就注定創作者的技法必定高明:用最簡潔的手法敘事,卻不花筆墨抒情與表達,如果想要展現中心思想,就隻能依靠作者的敘事與描述能力。

    當然這種手法也就缺陷,相比長篇小說,在中短篇小說更見威力,而在長篇小說,因為描述簡練,導致相同內容占據的篇幅有限。

    而且長篇小說裏適當的抒情與細節描述,本來就是讀者整理思路理解內容的重要部分,“冰山原則”的出現使得創作者的壓力更大了,因此忠實於這種敘述方式的長篇小說,即使是經典,也不少存在閱讀非常吃力的缺陷,比如《太陽照常升起》。

    所以,“冰山原則”的被利用,跟挖坑不填、故弄玄虛等評論各執一詞,就因為挖坑不填等同如話沒說完,故弄玄虛的另一解讀就是廢話太多。

    如何避免這樣的劇情詮釋,劉清山很是費了一番腦筋,才有的如今版本。

    現在的版本已經被修改為一個解謎的過程,也是對男主角的成長史的一層層揭秘過程,所引發的觀眾們對於接下來劇情的好奇心理,很好的彌補了原版中讓人摸不著頭腦的情節設定。

    一旦這個故事的完整性更容易的體現出來,也就等於最大程度的完善了劇情漏洞,補全了那些情節bug,讓整個片子看起來更適合觀眾的欣賞角度問題。

    但是藝術類電影,勢必不具有商業電影的票房保證,以及觀眾們的好評如潮。

    這一類電影風格,最為廣義的對世界、社會、生命之個人的、原創的、批判性的表達,對電影語言的實驗性嚐試。

    既然是嚐試了,自然就包含著僭越規範,冒犯常識的手法設置。

    況且藝術電影以特定觀眾為觀影對象,而非普羅大眾,與主流好萊塢電影有明顯的分別,因而《太陽照常升起》的存在意義,重在體現藝術創作的無止境性,而非市場的認可度。

    可是普通觀眾沒有情趣的電影,不代表電影藝術家們沒有製作興致,劉清山就知道江文是具有真正藝術家潛質的人,才會早早地準備出這個劇本,來做為內心的一種愧疚後的報答方式。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