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是我們還必須對於事物什麽時候是潛在的,什麽時候又不是潛在的進行具體闡釋,畢竟不是什麽時候事物都是潛在的。就比如說,土是不是潛在的呢?不一定,隻有對於播撒進土裏的種子來說才是潛在的,興許還有時候也不能全然這麽說。再比如有事物為醫療技術所治愈,但這不能說明所有的事物都能為醫療技術所治愈,潛在健康的事物說的是那些能治愈的事物。此外,還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潛在事物從思想效果真正轉化為徹底實現的存在,兩者最重要的區別在於作用者和被作用者,作用者隻要有一定的實現欲望,倘若沒有外界環境影響,那就一定會實現。就好比一個被治愈的病人,隻要他想健康,外界環境也不阻撓的話健康一定會實現。一座潛在的房屋也是同樣的道理,那些潛在著房屋的物質,隻要外界環境沒有阻撓,沒有需要增加、去除、變更的事物的話,那這些物質就始終潛在著一座房屋。這同樣適用於其他類似的東西,凡是這樣的東西其生成的本原都是外來的。(二)那些因為內在本能而創生出來的事物,隻要沒有外因的阻撓的話,那它必然是所有潛在未來可實現的事物。種子還未破土發芽,隻因它還需從其他事物那裏獲得變化發育的可能。而它自身內在的動變淵源事實上已經具備了必須的性能,從這個角度來說它就潛在的是一棵植物了,隻不過它還需要另一物才能產生動變。這就和礦石在土下還不能算是潛在的一個雕塑(礦石要成為雕塑先要從土中冶煉出金屬來,雕塑是潛在在金屬當中的)是一樣的。

事實似乎確實如此,一般生活中我們會把某種事物製成的另一種事物稱呼為“××的”,就比如木頭做成的箱子,一般不說“木”而說成是“木的箱子”。土裏長出的樹木,也不說是“土”而說成是“土的”。其他的由另一事物所成的事物大致也可以以此為例。稱作“××的”事物中的“××”是製成物所潛在的事物。就好比說“木的箱子”。箱子潛在在木頭當中,卻不說“土的箱子”,因為土不是潛在的一個箱子,隻有木是潛在的一個箱子,也隻能是它。

假設這世界上還有一種不潛在他物,或是不依賴他物而形成“××的”事物,這種事物就一定是原始物質。例如,土雖不是氣,卻因氣而成;氣非火,卻因火而成。那麽火不依賴他物,就是原始物質,那麽它就不是因“××的”而自成的一個個體。底層若是按照屬性來區分可分為個體和非個體兩類演變的底層。當底層是一個完整的身體和靈魂的綜合個體的話,那它的屬性就是“文明的”或“白的”。完整靈肉綜合體——人有了文明就被稱呼是“文明的”而不說“文明”,類似的,臉是“白的”而不說“白”,“正在散步或動作的”卻不說“散步或動作”。所有這些都和上麵提到的“××的”(非個體事物)非常相似。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麽最底層就是一個本體;如果不是這樣的話,假設那說的隻是一個形式或是一個個體,那最底層也就是物質或是材料本體了。由此可以推斷出,“××的”應用於物質底層的話就用來指示屬性,同時也可以用來指示個體底層。這是因為事物的決定性因素既非材料,也非屬性。

說到這兒我們已經闡明了什麽時候事物是潛在的,什麽時候事物又不是潛在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