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中國,私塾先生的地位雖然不高,但是要做私塾先生並非易事,需要很高的標準。通常來講,私塾先生除了品行端正和學問淵博之外,還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

一般來講,最低級也得是秀才才能出任私塾先生(特別貧窮和落後的地方除外)。因此,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就沒有人聘請他去私塾教書,根本原因就是因為他沒能考中秀才。

對於絕大多數的私塾先生來講,要教好學生,獲得良好的教學聲譽是很不容易的。為了讓學生早日考取功名,私塾先生很多時候依靠打和體罰。因此,教鞭與戒尺就成為私塾先生必不可少的教學工具。一般說來,隻要不是“打”得太過分,家長是不會反對的。而且,很多家長是希望私塾先生嚴厲對待學生的,他們相信“嚴師出高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