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早朝的場麵經常出現在古裝劇裏麵,隻見文武百官跪下,連聲高呼“萬歲、萬歲、萬萬歲”。所以,人們很自然地認為“萬歲”就是指皇帝。其實,這是不正確的,因為,從根本上來說,“萬歲”一詞的產生與皇帝並沒有關係。

“萬歲”這一詞是在西周後出現的,但之前有“萬年無疆”、“萬壽”的記載,但它並不是用來稱讚天子,純粹是一種行文的款式,這種款式也可以刻在鑄鼎上。從戰國到漢武帝之前,“萬歲”這個詞也時常出現,但也不是帝王專用。這個時期,“萬歲”分為兩種用法:一是說死期,二是表示歡呼。到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為了表達對皇帝的尊敬,把“萬歲”專用於皇帝一人。自此“萬歲”便成了皇帝的代名詞,隻有皇帝才能稱為“萬歲”。

而曆史劇中朝拜皇帝的場麵,每次大臣高呼“萬歲、萬歲、萬萬歲”,這種“三呼萬歲”的叫法也是不符合史實的。《漢書·武帝本紀》記載:元封元年春,武帝登臨嵩山,隨從的吏卒們聽到了山中隱隱傳來了三聲高呼萬歲的聲音。現在從科學的角度來看,這很可能是山中回音,可統治者將其看作是“祥瑞之兆”。並把“山呼萬歲”定為臣子朝見皇帝的禮儀,稱作“山呼”。《元史·禮樂誌》裏對“山呼”的具體儀式有詳細的記載:凡臣子朝見皇帝時,要跪左膝,掌管朝見的司儀官高喊“山呼”,眾臣叩頭並應和:“萬歲!”司儀官再喊“山呼”,臣子像前次一樣,繼續應和:“萬歲!”最後司儀官高喊:“再山呼!”朝見的人再叩頭,第三次應和說:“萬萬歲!”

如此可見,“萬歲”原本不是指皇帝,而“三呼萬歲”本應為“山呼萬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