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韻》是我國最早的韻書,由隋代著名語言學家陸法言編著。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的音韻學發展迅速。陸法言將以前關於韻律方麵的知識都收集到一起,經過自己精密的思考和整理之後寫成了《切韻》。《切韻》於隋文帝仁壽元年成書出版,即公元601年。全書共5卷,收了1.15萬個漢字,分成193韻,其中平聲54韻,上聲51韻,去聲56韻,入聲32韻。自出版發行便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唐朝初年,還將它定為官韻。

《切韻》是現在可考的最早的韻書,並且原稿早已失傳,現在人們能夠看到的是敦煌出土的唐人抄本《切韻》片段以及一些增訂本。不過,在其增訂本《廣韻》中對《切韻》有完整而係統地保留,因此得以流傳至今。近年來,隨著考古學的發展,相繼出土了《切韻》的殘本,整理之後,能夠和《廣韻》相印證。

《切韻》以韻目為綱,韻又按聲歸入平、上、去、入四部分,將同韻同音的字放在一起。每個字都有簡單的解釋。《切韻》對當時漢語的語音是一種再現,並且開創了韻書修撰的體例,該體例從隋唐開始一直沿用至今。而且,由《切韻》歸納出來的語音體係,經過《唐韻》《廣韻》《集韻》等書籍的繼承,一直被官方視為正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