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是五經當中最受爭議的一部史書。

有人將《春秋》定性為現存最早的編年體史書,但其史料並不完備,它以極度簡約的文辭和特定的記事體例使人難以索解,表麵看上去它像是一部曆史著作,但它對曆史卻沒有進行詳細的闡述。如隱公元年載:“夏,五月,鄭伯克段於鄢。”雖然從這段文字可以知道時間、地點、人物、事件,但對事件的因果、過程,人物的行為、性格等卻無從得知。於是,王安石將《春秋》說成是“斷爛朝報”,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麽後來人們會以《左傳》取代《春秋》。

如今,通常人們認為《春秋》是一部政治性著作,但也不能忽視它的史料價值。雖然《春秋》不是史書,但其包含的史料對先秦曆史,尤其是對儒家學說以及孔子思想的研究有非同凡響的意義。因此,將《春秋》用於史料學,不僅符合《春秋》原本的性質,而且比將它視為“斷爛朝報”的曆史學著作更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