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事堂,是唐朝宰相議事的地方,唐朝初年隸屬門下省。起初隻有三省長官才能參加政事堂會議,即中書令、侍中、尚書左右仆射,後來皇帝準許其他官員參加,稱為參知政事、同中書門下三品等,這些官員也是實際上的宰相。

北宋前期一直沿襲這一製度,仍將政事堂設為宰相、參知政事辦公的地方。政事堂為當時最高的行政機構,囊括門下省、中書省和尚書省的大部或主要職權。政事堂下設舍人院,負責撰擬詔書,還設孔目、吏、戶、兵禮和刑等五房,負責處理日常政務。再後來,政事堂改稱三省都堂,有時也稱之為中書或政事堂。

元、明、清時,不再設政事堂。清末宣統三年(1911年)朝廷又重新開置政事堂,作為總理大臣、協理大臣及國務大臣議政辦公地。民國三年(1914年),袁世凱將國務院改為政事堂,設於總統府,成為總統府的辦事機構。1916年,袁世凱稱帝失敗,政事堂改稱國務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