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公問:“具體怎麽搞法?”

    管仲說:“具體的搞法,古禮都有說法。請太史說一下吧。”

    太史說:“社祭有官社和民社之分。官社有天子為百姓搞的‘大社’,或者天子自己搞的‘王社’;有諸侯為百姓搞的‘國社’,或者諸侯自己搞的‘侯社’;大夫以下搞的‘置社’。大社、王社、國社、侯社都是官社,大夫以下搞的都是民社。大社、王社祭祀土神的祭品用牛、羊、豬;國社、侯社祭品用羊和豬。”

    桓公說:“我們就搞國社。寡人是天子承認的方伯,地位在諸侯之上天子之下,祭品用牛羊。”

    太史說:“社祭的時間分春夏秋冬。”

    桓公說:“我們就在夏天搞,遠近的黎民百姓前來觀社方便。”

    管仲說:“社祭的地點選在郊區,不僅要設立祭祀壇,而且周圍要開辟集市貿易。祭祀之後組織民間秧歌會和藝人演出。”

    桓公說:“寡人還想搞一次閱兵。場麵威風熱烈。”

    就這樣,社祭方案就定了下來,內容有祭祀活動,文化娛樂活動,商業貿易活動,莊嚴盛大的閱兵式。向周邊各國諸侯國發了邀請。

    夏天,齊國的風景怡人,百花盛開,瓜果遍地,齊國大辦國社,對周邊各國的百姓都有很大的吸引力。魯莊公接到齊國的邀請,就打算去齊國觀賞社祭。曹劌聽說了,就勸諫說:“主公不應該去。禮是對下屬、對百姓製定的規矩。先王規定諸侯每年都要朝拜諸侯,但是五年之中必須親自朝見一次,其他的年度可以派使者朝拜。朝見之後天子要把他們集中起來講習禮儀,用以厘正上下尊卑的位置,遵循長幼的次序,講求上下的法度,確定納貢的標準,在這期間不能缺席怠慢。現在齊國廢棄他們的始祖太公望製定的法度,讓大家去觀看社祭,你作為諸侯去別國觀看社祭,這是沒有先例的,有失國君的尊嚴,今後怎麽訓導百姓呢?春天舉行社祭是祈求農事方麵得到上天的賜福,冬天收獲以後舉行社祭是為了向土神貢獻五穀。現在齊國組織社祭讓大家去觀看閱兵,向諸侯顯示軍威,這不是先王的法度。天子祭祀上帝,諸侯參加助祭是要聽受政令;諸侯祭祀先王先公,卿大夫要襄助料理並接受任務。我從來沒有聽說諸侯之間相互觀看祭祀啊,況且這祭祀又不合法度。主公去了就等於尊齊侯為上,低他們一等。國君的一舉一動都要史官記載下來。這樣不合法度的事情記載下來,後世子孫將會怎麽評價?”

    莊公說:“我想不了那麽多,我隻知道齊國有邀請,不能不給麵子。”於是莊公去了齊國觀賞社祭。魯國史官認為這是恥辱,把這件事記入了曆史。

    周惠王七年(前670年),魯莊公母親文薑的三年喪期已滿,和齊侯議定秋季迎娶。這時候,魯莊公已經在位二十四年,年齡已經三十七歲。

    為了讓齊女高興,魯莊公婚事大操大辦,鋪張豪華。又想到自己的父親被齊襄公謀害致死,現在又娶齊襄公的女兒為妻,心裏很不安寧。於是重建“桓宮”(魯桓公廟),要求把廳堂柱子塗成紅色,椽子锛成方形的,椽頭雕刻,盡量美觀一些,用來安慰父親的亡靈。同時也是為了齊女到來夫妻共同拜祭父親,讓齊女看了美觀高興。這樣修飾祖廟曆史上沒有先例,木匠師傅都覺得不恰當。於是匠師慶親自找到魯莊公,勸諫說:“我聽說先聖王公有功績受封賞的建立家廟,遺留給後人的是法度和傳統,讓後代不學壞不做邪惡之事。他為的是讓後代光大前人的好名望啊,使得長久地有鑒於世,因此能夠保持牢固不懈以久長。先君的美德是節儉而你如今讓他的廟堂顯示奢侈豪華而不是莊嚴肅穆,這是掩蓋了先君的美德呀。”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