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媽媽接囡囡放學回家,因為姥姥剛從外地來,所以,一路上她將自行車騎得飛快。

    在經過一個十字路口時,對麵的紅燈亮了。這時,媽媽沒有絲毫猶豫,直接衝了過去。囡囡不解地問:“媽媽,老師上課時說過‘紅燈停、綠燈行’,為什麽咱們沒有停呀?”

    媽媽說:“沒關係的,那是對汽車說的,咱們騎車和走路闖紅燈不算錯!”

    媽媽的話被囡囡記在心裏。又過了幾天,班裏玩模擬遊戲,當囡囡大搖大擺地闖了紅燈被老師批評後,她就把媽媽的話告訴了老師。

    老師問囡囡:“那你就是說,闖紅燈不是錯事嗎?”

    囡囡趾高氣揚地說:“對!媽媽說沒有錯!”

    當囡囡說完這些話時,所有的小朋友都大笑了,圍著圈叫她“小壞蛋”。囡囡無助地哭了起來,心裏說:“是媽媽告訴我走路可以闖紅燈的,媽媽是不可能騙我的!可是,為什麽小夥伴和老師都在嘲笑我?他們到底是誰對誰錯?我該聽誰的?”

    自打這以後,囡囡的心理困惑更加嚴重,不僅對媽媽的話有些不敢完全相信,甚至在學校裏也不敢再像過去那樣活潑。因為,她總記得小夥伴們叫她“小壞蛋”的模樣。囡囡一遍遍地問:“到底我該怎麽做,大家才能原諒我?到底我聽誰的,才是正確的做法?”

    囡囡的心理困惑,正是由於媽媽的不當言語造成的。也許在媽媽看來,闖紅燈隻是件小事,可是這給孩子帶來的,不僅是不良的生活習慣,還有心靈上的巨大陰影。

    所以說,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的成長有著巨大的作用。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父母自身的行為對孩子有重大的影響。不要以為隻有你們同孩子談話和教導孩子、吩咐孩子的時候,才是在教育孩子。在你們生活的每一瞬間,甚至當你們不在家的時候,都是在教育孩子。你們怎樣穿衣,怎樣跟別人說話,怎樣表示歡欣和不快,怎樣對待朋友和仇敵,怎樣笑,怎樣讀報……所有這一切,對孩子都有很大的教育意義。”

    也許,作為父母的你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錯了。但是,你想沒想過:你不在他身邊的時候他也這樣該怎麽辦。真出了事是孩子的錯,還是司機的錯?

    歸根到底,這就是父母的錯。正是因為孩子的年齡比較小,所以,他總會情不自禁地模仿所看到的、所聽到的一切。對他來說,父母就是他的榜樣——行為方式、體態姿勢、言語、習慣和品格等。當父母把髒東西放入垃圾箱裏,孩子也會這樣做;當父母隨處亂丟垃圾,孩子也會亂丟雜物。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