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幸福的標準下感受人生的快樂,這正是生活的真正樂趣所在。同時這也是強有力的人生目標,是自然的力量。但問題是,總有不少狂熱自私且又鬱鬱寡歡之徒在不斷地抱怨:老天為什麽不讓我幸福?

沒錯,老天為什麽不讓你幸福?因為你沒有知足之心,潛意識中沒有一個幸福的標準或者“籃子”。所以,即便你已經得到了許多,但你依然會痛苦不堪。

心理學家早就為我們發現:設定心中的目標,奮力將之實現,這是幸福的一大要素,而且是所有要素之基礎。就是說,在高效、目標明確的活動中,或在發揮自身之才智潛力、努力走向優秀的過程中,幸福會與我們一路相伴。

但是,“設定目標”並不是說快樂就取決於這些目標實現得如何。其實,幸福是自我價值展現的結果,是為自己的目標鞠躬盡瘁產生的心理滿足感。

幸福的定位:重視自我實現的滿足,而不是功利的需求。

這是很重要的問題,我們必須首先明確幸福的定位,它到底是什麽?在這個問題上,一般會有兩種觀點:一是實現論,二是體驗論。前者追求結果,後者重視過程。

現在,有很多人認為幸福就是擁有盡可能多的快樂,這其實就是一種體驗論的幸福觀。很多情況下,有此想法之人往往會過度地飲食,比如西方社會正在麵臨的肥胖問題,過度地消費,從而使擔負債務、破壞自然資源等問題也隨之滋生,並且形成了“越多越好”的意識形態。由此可見,體驗論如果不加以控製,也會走向很極端的一麵。

幸福的源頭:快樂不是由外部因素決定的。

多數心理學家表示:除了一些極端的情況,比如一些人生活極其貧困,他們連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都難以滿足,外部改變(買新車、搬進大房子等)不會持續增加人們的幸福指數。然而,心中有夢以及伴隨而來的積極心態,這才是我們最永久的幸福。

上世紀,西方多位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共同做了一個實驗,他們將一些富翁的幸福指數和同一地區的特定人士的幸福指數進行比較,並將結果公布在文章中。福布斯富人榜上的100位美國富人和從電話簿上抽出的100名特定人士接受了實驗。

他們發現,身價在1.25億美元以上的富人僅僅比這些特定人士幸福一點點,並且福布斯美國富人榜上的37%的富人,並沒有普通的美國人幸福。

為什麽會這樣?這正好說明,快樂與幸福的來源,並不是金錢,而在於內心的滿足。而且,生活中的積極影響(功利性的需求)隻能暫時地提高我們的幸福指數。這種現象,被社會學家稱為“享受適應”。比如,某一天購得了你心儀的禮物,獲得一份不錯的新工作,交到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新朋友等,在開始時都會讓我們有很快樂的第六感。但是,時間一久,它們的重要性會漸漸退去,我們的生活又回到了往日的平淡。

另外我們也要清楚,達到目標本身並不可以產生快樂。因為剛實現目標時,我們會得意洋洋,但是隨後這種幸福就會慢慢逝去,讓我們產生一種空落落的感覺。所以,在設定目標時,我們應該更注重奮鬥的過程,而不是成就目標這樣的外部結果,將過程與目標完美地統一,才能持續地體會到幸福的真正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