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嫉妒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曾說:有嫉妒心的人,自己不能完成偉大的事業,便盡量去低估他人的偉大,貶抑他人的偉大使之與他人相齊。

    西方心理學研究認為,嫉妒心理是每個人的潛意識中都存在的一種類本能的心理狀態,嫉妒是對與自己有聯係的而且強過自己的人的一種不服、不悅、失落、仇視,甚至帶有某種破壞性的危險情感,嫉妒是通過把自己與他人進行對比,而產生的一種消極的心態。

    不得不承認我們每個人多少都有這種心理,尤其當我們看到與自己有某種聯係的人取得了比自己優越的地位或成績時,便會產生一種嫉恨的心理,我不如他,但我恨他,看見他就討厭——這就是時下網上熱詞“羨慕嫉妒恨”的現實表現。這種心理發展到了極點,當對方陷入災難時,就會隔岸觀火,幸災樂禍;更有甚者,還會借助造謠、中傷、刁難、“穿小鞋”等手段貶低他人,以此安慰自己。

    在人際交往中,我們與自己較為親近的朋友,往往都先忽視對方的成就高低,有意或無意地避開比較雙方的薪酬、地位高低,這樣做,實際上是避免給自己以嫉妒的機會。嫉妒總是發生在跟自己有關係或相近的人身上,一個“窮二代”會嫉妒交上好運的另一個“窮二代”,而較少會嫉妒一個天生的“富二代”。嫉妒的終極表現是恨,有恨自然無法建立良好的關係。所以,嫉妒心重且不能克服收斂的人,必定得不到好的人際關係。

    四、多疑

    這是人們在人際交往中一種非常不好的心理品質,可以說是人們之間友誼之樹的蝕蟲。正如英國哲學家培根說的:“多疑之心猶如蝙蝠,它總是在黃昏中起飛。這種心情是迷陷人的,又是亂人心智的。它能使你陷入迷惘,混淆敵友,從而破壞人的事業。”

    為什麽呢?因為疑心是害死人的刀子。那些具有多疑心理的人,他們往往先在主觀上設定他人對自己很不滿,看自己很不爽,而自己又是非常無辜的。然後,他們就開始在生活中尋找證據——用證據來驗證自己的猜想以及懷疑。

    這種以鄰為壑的心理,必然會把無中生有的事實強加於人,甚至於把別人的善意曲解為惡意。

    很顯然,這是一種狹隘的、片麵的、缺乏根據的盲目想象,它正是我們的心靈深處隱藏極深且極難去除的隱疾,經常會跳出來動搖我們的意誌,影響我們的人際關係。

    五、幹涉

    心理學的研究發現,人人都需要一個不受他人侵犯的生活空間;同樣,我們也都需要有一個自我的心理空間。即使再親密的朋友,也要有個人的內心的秘密,有一個不願向他人袒露的內心世界。

    這是自然的,亦是天道。但有的人在相處中,偏偏喜歡詢問、打聽、傳播他人的私事,這種人熱衷於探聽別人的情況,並不一定有什麽實際目的,他們僅僅是以刺探別人隱私而沾沾自喜的低層次的心理滿足而已。對於這種潛意識,筆者稱它為“窺私欲”。

    六、羞怯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