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將欲取之,必先與之”,當我們想要索取的時候,沒有必要急急忙忙地伸出手去,而是要先做出一些犧牲,滿足對方的要求,在獲得別人信任和好感的基礎上來為自己謀取正當的利益。史學家範曄說:“天下皆知取之為取,而不知與之為取。”我們應該明白,得與失,是相輔相成的關係,在一定的情況下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因此,在我們做事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給別人留條路,也給自己留條路。

    20世紀80年代。高文光在天津開了一家經營五金機電的公司。公司剛開張的時候,隻有五名員工,三間簡陋的門麵房,兩輛送貨的三輪車。既沒有雄厚的資金,又沒有較強的知名度,為了能夠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下來,高文光就提出了“一盒螺絲釘也要送貨上門”的口號,這種“賠本賺吆喝”的做法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公司逐漸有了知名度,客戶也越來越多。

    有一次,一個員工去給客戶送貨。在搬完東西之後,就拿出了自己的名片遞給客戶說:“如果您以後想進貨,可以直接給我打電話,批發商都是從我們公司進的貨,我們的價格肯定比他們便宜。”對方未加思索就爽快地答應了,有利可圖的事對他來說正是求之不得的,兩個人一拍即合。

    那個員工回去之後把這件事情告訴了高文光,滿心歡喜地等待這他的誇獎,但是沒有想到的是,高文光聽到之後不僅沒有誇獎他,還狠狠地把他臭罵了一頓。告訴他:“以後膽敢再做出這樣的事,決不輕饒!”那位員工對此感到很委屈,覺得高文光太講義氣,不像賺大錢的人。

    後來,高文光的朋友聽說了此事,就問他:“老高,你是不是瘋了,放著賺錢的機會不去做,你到底是為什麽呀?”高文光笑著解釋說:“如果天下的錢都讓你賺走了,大家都沒錢了,你還賺誰的錢去?”朋友無以反駁。雖是一句玩笑話,卻體現了高文光獨特的經營理念——不“貪食”,不搶別人的飯碗。

    懂得為別人著想,能讓利於人給我們的是一個美好的人際交往世界。而那些喜歡占便宜的人,每占了別人一分便宜,就喪失了一分人格的尊嚴,就少了一分自信,讓自己成為精神上的乞丐,長此以往,必將在人際交往中找不到立足之地。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