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二十多歲的年輕人來說,獨立的思想和自由的精神已經成為了他們共同的追求。從曆史發展的角度來看,這是社會發展的表現,表明了年輕人思想的進步和對個人價值的重視。但是,有些人對獨立和自由的理解過於片麵,認為獨立就是不受別人影響下的我行我素。因此,他們在生活和工作中,經常以自我為中心,由著自己的性子來判斷事物的是非曲直,非但不願意傾聽別人的勸告,還把別人的苦口婆心當成了別有用心。這樣的行為,絕不是獨立的表現,也不是他們想象中的個性,隻不過是幼稚荒唐的任性罷了。

    我們應該知道,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知識構成、社會經驗、考慮層次,在對待一些事情上單憑個人的思維無法做到盡善盡美,需要通過傾聽不同的聲音才能形成一個完善的意見,正確的看法,假如一意孤行,隻按照自己的思維行事的話,很可能就會把自己帶進死胡同,麵臨一敗塗地的悲慘下場。要想讓自己少走彎路,必須善於傾聽不同的意見,虛心地接受別人的建議和勸告。

    有一次,唐太宗對魏征說“明君和昏君的主要區別是什麽呢?”魏征回答說:“國君之所以聖明,是因為他能廣泛地聽取不同的意見;國君之所以昏庸,是因為他偏聽偏信。”說完這句話之後,他又舉了曆史上正反兩方麵的例子加以論證。他說,古代堯、舜是聖君,就是因為他們能廣開言路,善於聽取不同意見,小人就不能蒙蔽他。而像秦二世、梁武帝、隋煬帝這些昏君,住在深宮之中,隔離朝臣,疏遠百姓,聽不到百姓的真正聲音。直到天下崩潰、百姓背叛了,他們還冥蒙不知。采納臣下的建議,百姓的呼聲就能夠上達了。魏征的這些至理名言,深深地銘刻在唐太宗的心裏。從此,唐太宗便格外注意虛心納諫。他不管你是什麽人,也不管你提意見的態度如何,隻要你的意見是正確的,他都能虛心接受。最終,唐太宗和眾大臣們一起開創了被稱為中國封建社會黃金時代的“貞觀之治”。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每個人都應該包容不同的聲音,傾聽不同的意見。隻有允許各種不同聲音的存在,才能夠做出理性的判斷和正確的決策。如果不能包容不同的意見,聽取不同的聲音,隻願意聽一些順耳話,或者完全按照自己的思維去行事,那麽對生活對工作來說,都存在著很大的危險性。一個人如果能夠使自己的心胸開闊起來,對不同的意見和聲音虛心接受,樂於接受,那麽在人生的道路上就會少犯錯誤,少碰釘子,同時,謙虛的為人方式也能得到別人發自內心的支持。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一個人無論多麽完美,多麽優秀,身上都可能存在這樣或者那樣的缺點。從這一點上來說,受到別人的批評和勸告是正常的,也是必須的事情。隻有善於傾聽、虛心接受才能夠讓自己的人生道路少走一些彎路,最終到達勝利的巔峰。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