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畢業於德國一所著名的建築工程學院。在畢業之後,他十分順利地找到了一份專業對口的工作。但是,在幾年之後,他越來越感覺到自己力不從心,對那份工作感到恐懼和厭倦,工作起來毫無激情可言。後來他回憶說,做工程師需要一種嚴肅自律的精神,但是他卻缺乏這種精神。與此相反的是,他的性格外向,富有親和力,有非常喜歡四處走動,和陌生人打交道。極有規律的工程師工作讓他感到十分乏味,既無法滿足心靈上的要求,又提不起來工作的積極性。因此,他對此感到十分的苦悶。後來,在一次經濟大蕭條之中,喬治被公司解雇,成為了一名失業人員。這一次,他就準備不再去尋找工程師的工作,而是找一個適合自己的崗位。於是,他向一家銷售公司遞交了簡曆,後來被正式錄取,負責技術產品的銷售工作。結果,由於銷售工作比較利於他特長的發揮,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他就成為了一名很優秀的銷售經理。

    在生活中,很多二十幾歲的年輕人隻會羨慕別人的成功,在行動上經常不假思索地去模仿別人,不懂得目標的可操作性,在他們的意識裏隻有“我想要的”卻不知道靜下心來去思考什麽是“我能要的”,從而在目標的製定當上過於輕率和盲目,最終不僅不能成就大事,還把自己搞得疲憊不堪,叫苦不迭。

    我們應該知道,每個人都有著各自不同的知識積累、性格特征、興趣愛好。大的社會環境中會無法包容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那麽,在目標的選擇上,我們應該立足於這樣的一個現實,從客觀環境出發,從自身特長出發,製定一個切實可行的目標,然後再朝著這個目標不遺餘力地努力和奮鬥。隻有這樣,我們的目標才不會作為遙不可及的夢想而存在,我們的奮鬥和追求才會有一個好的結果。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